羅斯福認為,如果美國全力以赴抗擊日本,最終蘇聯和英國就會分道揚鑣各自為戰……這并非不可能,歷史上的蘇聯和英國差點鬧僵,因為即便有美國在中間全力搓合,英國還是一心為自己的利益著想尋找各種借口不進攻法國而是進攻意大利,直到最后沒辦法了:蘇聯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并揚言要和德國談判,這才逼迫英國同意進行諾曼底登陸開辟第二戰場。
英國人不得不這么做,因為蘇聯在戰場上取得了優勢的確有跟德國人談判的資本,而一旦蘇德議和,那么英、美兩軍就要承受來自德國的全部壓力了。
可笑的是,英國人在戰場上如此自私、如此丑陋,比如針對法國的“弩炮計劃”,比如“火炬計劃”,再比如緬甸的“逃跑計劃”……然而,電影卻將英**隊及將軍美化到令人發指的地步,比如將軍最后一個撤退,甚至士兵全部撤走將軍還要留下幫助法國人。
羅斯福考慮問題就不會像丘吉爾這樣如此短視只顧眼前利益。
羅斯福考慮的是:如果美國不介入歐洲,那么英國和蘇聯就有戰敗的危險或者與德國、意大利形成長期僵持不下的局面,這樣一來,即便美國在太平洋戰場打敗了日本,最后也要與精疲力竭的英國和蘇聯一起去征服“第三帝國”。
既然是這樣,那為什么不先將英國和蘇聯聯合起來把最強大的敵人……德國先擊敗呢?
當然,美國也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這么偉大,美國是想借此機會提升自己的國際形像把英國從世界第一拉下來,這是一種長遠利益的考量。而只顧眼前利益吃相貪婪的丘吉爾就正好給了美國一個機會,所以英國是想不沒落都難。
蒙哥馬利和艾森豪威爾兩人僵持不下,就只能把問題往上報。
毫無疑問,英國想要進攻西西里島的做法遭到了美國和蘇聯的反對……因為誰都看得出來英國是在找軟柿子捏順便拖延時間。
為此丘吉爾就展開了一場外交之旅。
丘吉爾在斯大林面前打開了一幅南歐、地中海和北非地圖,并指著西西里島說道:“閣下,請看看這里,德國人在這里擁有一個航空隊一百多架飛機,另外還有意大利兩百多架飛機,在巴勒莫港還有近百艘艦船。同時,現在又增加了一支德國艦隊,雖然這支艦隊是在比塞大港,但實際上卻是以西西里島為屏障,更有甚者,德國還在西西里島以西建立了一條從阿爾及爾到法國土倫港的運輸線,這條運輸線同樣也是以西西里島為屏障,如果我們能拿下西西里島……知道會發生什么嗎?我們就能取得北非戰場的勝利,甚至威攝意大利,有可能還會使墨索里尼倒臺最終迫使意大利退出軸心國!”
斯大林耐心的看完了丘吉爾的表演,然后表情嚴肅的回答道:“首相閣下,我認為你說的都是事實。但是……在你攻下西西里島后,是否就可以不用在法國登陸了?”
斯大林的話一針見血,西西里島固然重要,但問題是在戰略上幾乎可以說是多余的戰爭,因為打完西西里島后想要與德國決戰最終還是要從法國登陸。
相反,如果從法國登陸進而解放了法國,那么西西里島戰役就可以不用打了,因為墨索里尼同樣也會因為法國的解放倍受壓力不得不下臺,意大利同樣也會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