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丘吉爾卻是有備而來,他點頭說道:“您說得對,閣下!但我們之前也嘗試過在法國登陸,但最終因為沒有經驗而以失敗告終!”
丘吉爾說的是第厄普登陸戰……這一仗其實是英國在蘇聯的強烈要求下不得不做出的一點回應,因為沒有戰斗的決心所以各方面準備都不足,這造成英國派出的6018人組成的突擊隊傷亡5810人,傷亡率高達96.5%。
而這一仗又成了丘吉爾的法碼。
“在第厄普登陸戰中,我們充分體會到了兩棲登陸作戰的困難和危險!”丘吉爾說:“尤其英**隊與美**隊在此之前還沒有合作,因此我認為,在大規模登陸之前我們需要有一個互相磨合而又相對容易且危險較低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西西里島!”
斯大林聽著這話就沒有聲音了,他雖然知道這是丘吉爾拖延的借口,但同時又不得不承認丘吉爾說的有道理。
“更何況!”丘吉爾繼續說道:“我們在西西里島登陸也并非不能減輕蘇聯的壓力,德國人已經從蘇聯方向調了一個航空隊到西西里島,隨著戰斗的深入,我相信德國人會往西西里島調更多的部隊!”
斯大林發現自己沒法拒絕這個計劃,因為不管怎么樣,盟軍進攻西西里島對蘇聯也是有利益的,雖然這個利益并不是很大。
說服了斯大林,美國那邊就好解決了。
因為美國對在法國登陸的愿望本身就不是很強烈……大規模登陸戰繼續往下拖對美國也有好處。
但其實美國也不得不同意英國這個計劃,因為美國如果想在法國登陸的話就必須以英國為前進基地,這如果沒有英國的同意和積極配合是基本不可能的。
美國的損失是在戰略上的……羅斯福“先歐后亞”的戰略,原本是希望集中力量先擊敗軸心國中最強大的德國,然后再回過頭來對付日本。
但實際上,美**隊卻被英國牽著鼻子引向了軸心國最弱的意大利。另一邊在大西洋上,日本卻因為美國“先歐后亞”的戰略而成功的在太平洋上迅速擴張自己的勢力。
然而,無論如何,羅斯福與艾森豪威爾討論一番后,最終還是決定向北非增兵支持英國人在西西里島登陸的作戰計劃。
于是,大批的美軍和裝備就沿著海路經蘇伊士運河往北非集結,原本人煙稀少的北非到處都是運兵、運糧的汽車和運輸船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