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點了點頭,說道:“很好的想法,但是……很遺憾,我們認為這并不現實!”
說著就轉向秦川,說道:“抱歉,上尉,我不得不這么說!”
“為什么?”秦川問。
“因為我們無法讓這款裝備飛行這么遠的距離!”康拉德說:“它在飛行中會遇到太多不確定的因素了,比如風速變化、氣流的變化等等,任何一點變化都會讓‘靶機’反應不及而墜毀!”
“其它方面的問題已經解決了是嗎?”秦川問。
“是的!”康拉德說:“比如發動機的問題,我們使用一款廉價的一次性的發動機,這就使這款裝備可以大規模生產,它使用的燃料甚至都是十分廉價的汽油而不是高辛烷值的航空燃料。再比如高度問題,我們為它安裝了一個氣壓高度儀,我們還用陀螺儀來控制自動駕駛,但問題就出在這……機械的自動駕駛和擁有智慧的有人駕駛是不一樣的,人可以根據各種不同情況隨機應變的處理問題,但機械駕駛,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出現錯誤,這使它總是飛行一公里左右的距離就墜毀了,而且還是在天氣晴朗氣流波動較小的情況下!”
聽到這秦川就明白了。
這個問題如果是放到現代就很容易解決,現代有計算機,可以模擬各種不同情況和氣流波動的數據,然后將這些數據記錄下來讓導航裝置做出相應的動作使“靶機”保持平穩的飛行。
但這時代根本就沒有計算機,而“靶機”又是無人飛行器,導航裝置碰到什么情況該做哪些反應完全就是依靠科學家們在地面的想像和猜測,甚至控制幅度的大小也就是方向舵和升降舵該調整多少都需要設定好,只要有一點與碰到的情況不符都有可能墜機。
所以,理論上這種裝備是沒有問題的,完全可以生產出來的,而且還相當容易,差不多就是制作一個大型航模(注:美國科學家在得到V1導彈后,只用了三周的時間就仿制成功,也就是**2)。
難點就在于,需要不斷的調試并得到正確的反應數據……但因為它是無人機,所以甚至都無法知道失敗時是哪方面出的錯。
歷史上的德國人又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呢?
“我們需要一名飛行員!”秦川說。
“我們早就找過飛行員了!”康拉德說:“我們的導航裝置就是根據飛行員告訴我們的方案進行調整的,但飛行員也無法確定應該有多大幅度的反應,畢竟這些都是很難量化的!”
“我不是這個意思!”秦川說:“我的意思是,我們應該生產一架樣機,這架樣機有兩套控制設備,一套是自動導航裝置,另一套是飛行員手動駕駛裝置!”
“可這有什么用呢?”隆美爾有些不解的說道:“我們需要的是無人機,難道讓有人駕駛的飛機帶著炸彈撞向敵人嗎?”
“不不……”康拉德是聽出了這其中的道理,他不由瞪大了眼睛說道:“這很有用!是的……非常用!我們之前為什么一直沒想到這個方案?上帝!”
說著康拉德就緩緩站了起來,若有所思的說道:“是的,上尉!飛行員在‘靶機’里一起試飛,如果沒有出狀況的話他就不操作,只有在自動導航設備出現誤操作時他再進行調整,只要記錄下這飛行員的調整數據,我們就可以知道導航設備是在什么情況下的反應有偏差,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調整之后,我們的‘靶機’,是的,我們的‘靶機’很快就會成功了!”
“太棒了,上尉!”康拉德興奮得怪叫了起來,他一把抱著秦川,激動的說道:“上尉,你知道嗎?你解決了我們幾年都沒有解決的難題,簡直是太棒了!上尉,將軍……我要告辭了!”
“他怎么了?”隆美爾看著像一陣風似的跑出房門的康拉德問。
“每個人都有自己熱愛的事業!”秦川說:“康拉德上校顯然熱愛他的‘靶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