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中、遠程導彈,命中目標一般需要兩種制導方式。
一種是“慣性制導”。
這種制導方式是導彈飛往目標大致區域時使用的,全程不開啟內置雷達。
制導原理是導彈內置計算機存儲有地圖的詳細信息,比如某個高地的高度、地形、建筑物等。
這些信息對于導彈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可以保證導彈在低空飛行的同時智能化的避開路徑上的障礙物。
如果數據有誤,導彈在低空飛行時就有可能撞到高地或是建筑上。
因此,現代的中國才會有許多國外間諜以拍客或是游客的身份進行詳細的地理測繪……這些數據看起來似乎無足輕重,一旦爆發戰爭,它們就是導彈低空飛向目標的基礎。
另一個就是“末端制導”。
“慣性制導”雖然有詳細而準確的地理數據,但目標一般都是會移動的,這會導致“慣性制導”無法準確命中目標。(地對地導彈一般只需要“慣性制導”就可以完成任務了)
所以在導彈到達目標區域附近的時候就會使用更精確的制導方式……“末端制導”。
“末端制導”的具體方式有很多,可以通過目標的雷達反射、噪音、熱量、甚至圖像對比等搜尋并引導導彈命中目標。
此時的科技還很難實現“末端制導”這種精確命中,但不斷修正軌跡朝目標大致區域飛行還是沒有很大問題。
當然,這種修正軌跡的方式誤差還是很大,但至少也不致于轟炸一個幾平方公里的機場還會偏離十幾甚至幾十公里的地步。
“這可能會增加很多成本!”馮布勞恩說:“因為我們需要運程控制這些導彈!”
“所以我們兩種導彈都需要!”秦川說:“廉價的,用于無差別轟炸,較貴的就用于精確轟炸!”
馮布勞恩不由點了點頭表示同意。
其實馮布勞恩等人完全不需要這樣妄自菲薄,因為這兩枚V1導彈雖然偏離了原本目標飛機場,卻誤中副車也算命中目標了。
第一枚在飛射到地面撞到了雷達天線上……為了掌握制空權,馬耳他島到處都是英國人搭設的雷達,而且這些雷達為了能偵察到更遠、更多的目標往往搭建得很高,導彈撞上天線后當場就將整個天線架撞倒,同時導彈也掉落在雷達站中炸毀。
要知道V1導彈里裝有830公斤的炸藥,這一炸起來就把整個雷達站都炸成了一個大坑。
另一枚沒有命中目標,一頭撞在了高地上并把高地炸出了一個大洞。
但這起到的威攝作用卻并不亞于另一枚……
駐馬耳他島的巴里少將在第一時間就把這個情況向蒙哥馬利報告。
“什么?遭到新型武器的轟炸?”蒙哥馬利聽到這個消息時還有些不信:“說清楚些,是怎樣的新武器?”
“將軍!”巴里少將回答:“我們不知道是什么新武器,我們雷達發現了它們,一開始以為是兩架小型飛機,但它們明顯不是,它們徑直飛到島上然后爆炸……它們是炸彈,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