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點15分,德軍“隆隆”的炮聲拉開了從空隙進攻的帷幕。
除了常規野戰炮外,曼施泰因還投入了從蘇軍那繳獲的“喀秋莎”多管火箭炮和塞瓦斯托波爾的重型火炮。
蘇軍防線周圍霎時就被炸得一片通紅就像是晚霞重新回到他們上空一樣。
10分鐘的炮擊后,一部份炮火就開始往東延伸,潛伏在一線和德偵察兵、步兵和工兵就從藏身處鉆出來跟著炮火往前推進。
偵察兵通常都是搭乘邊三輪、裝甲車或是輕型坦克比如35t、38t坦克……這兩種坦克是德國占領捷克從捷克繳獲的坦克(t代表捷克),因為其性能較為出色,所以德軍讓捷克繼續生產并在部隊中廣泛使用,只不過在東線戰場上完全不是蘇聯的對手,于是相當一部份被轉交給了仆從國自己則留下一小部份做為偵察車使用。
他們的任務,就是走在前面并隨時與緊隨其后的步兵、工兵以及大部隊聯系,比如哪里需要工兵修筑架橋,哪里需要步兵駐守等等……德軍的閃電戰能玩得開,很大一部份原因就是依靠優秀的偵察兵在前頭偵察并及時為大部隊解決所有困難,這才使大部隊幾乎能馬不停蹄的一路前進。
步兵的任務是在缺口的兩頭構筑一條防線擋住有可能趕來的蘇軍士兵并盡可能保護、支援工兵。
工兵的任務則是清除障礙以及鋪設道路……為此他們制作了許多騾車、馬車,相比起汽車、坦克之類的運輸工具,騾車、馬車就不容易陷進泥地里無法動彈。
這些騾車、馬車后都拖著木材、沙袋、鐵板或是筑路工具,一旦碰到有可能使汽車、坦克陷入泥地里地區就用最快的速度鋪設妥當,實在不行就插上標志或是留下個人指揮后續部隊車輛繞行。
炮聲和煙霧以及對蘇軍防線的持續壓制使蘇軍并沒有察覺到德軍的動作。
十幾分鐘后,炮聲就停了下來。
曼施泰因站在指揮車上往前一揮手,下令:“前進!”
早已啟動做好準備的裝甲車、汽車和坦克就“隆隆”的像潮水般的朝缺口涌入。
秦川帶著第一步兵團搭乘著汽車、半履帶裝甲和邊三輪等跟在隊伍中。
前進時秦川一直覺得很奇怪:德軍大部隊從空隙中實施穿插時折騰出的聲音不算小,坦克汽車的馬達聲、馬嘶聲、履帶聲等等,雖然此時是在黑夜里但是蘇軍應該有所反應才對,但直到現在蘇軍還是沒有一點動靜。
后來秦川才知道,這是因為蘇軍把這些互相認為是對面自己人鬧出的聲音……前方第47集團軍以為這是后方第51集團軍在調動部隊,后方第47集團軍以為那是第51集團軍的增援部隊。
直到德軍從空隙中穿插過去繞了個彎走上公路,接著對蘇第44集團軍發起猛烈的進攻的時候,蘇軍才幡然醒悟。
但這時已經太遲了……蘇軍第44集團軍根本就沒想到位于二線的他們會遭到敵人進攻,而且因為政委梅赫利斯的命令他們根本就沒有構筑工事。
就像之前所說的,構筑工事被認為是種懦弱的行為、是在浪費時間浪費力氣,士兵們應該把力氣留著對德軍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