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機起飛是需要燈光的,機場沒有燈光就意味著機場對敵情一無所知,或者,他們知道德國人在登陸塔曼半島但卻沒想到德國人會這么快就趕到機場索廖內機場。
事實也的確如此。
這不僅是因為之前所說的科托夫少將的誤判,同時也是因為蘇聯的空中力量此時正在改組中……在此之前,蘇聯空軍應該稱之為“航空兵”。
簡單的說,就是沒有獨立的空軍而只有航空兵種,比如統帥部航空兵、方面軍航空兵、集團軍航空兵……這些航空兵是附屬于蘇軍的部隊中由各個方面軍甚至集團軍指揮的。
這顯然會有許多問題,比如步兵指揮官通常沒有空戰經驗不知道怎么正確指揮空戰,梅赫利斯在刻赤半島戰役中就犯下這樣的錯誤。
再比如空軍分散在步兵中無法根據戰場需要靈活的調動同時也無法做到信息共享……這個集團軍遭受攻擊無法調動其它集團軍的航空兵增援,因為沒有這個權力,于是在蘇德空戰初期往往會出現可笑的一幕:當德軍戰機大批飛抵蘇聯上空時,蘇聯航空兵一方面只有少量空軍迎戰另一方面卻是大批的戰機在地面閑置。
原因是它們沒有接到任何迎戰的命令,它們的指揮官認為那是其它集團軍的事與自己無關。
但空中這東西并不像陸地作戰那樣需要通過一道道防線往前推進,德國空軍很快就會將目標轉向了那些停在機場沒有起飛的戰機……也就是說,蘇軍至少有一半的戰機是還沒起飛就被消滅在地面上的。
為了革除這些弊端,蘇軍從1942年5月起開始改組航空兵成立獨立的空軍,也就是空軍集團軍。
在高加索地區的是由韋爾希寧任司令的第4空軍集團軍,它是將原本分散在南方集團軍里戰機集中成一個空軍集團軍進行統一指揮。
駐守在索廖內機場的第11航空師赫里佐夫上校就面臨著這樣的尷尬的境地,他甚至都不知道此時自己的上級是誰該向誰請示或是詢問情報。
戰機該撤出索廖內機場嗎?
這或許是個正確的選擇,因為敵人的位置距離機場太近了,只有35公里……這對戰機來說顯然十分危險。
但是,這么做一方面會被上級視為“膽小懦弱”,另一方面如果天亮后前線需要戰機的支援就會錯失作戰的機會。
戰機不撤出機場嗎?
那么航空師兩百多架戰機就只能在機場里靜靜地等候著命運的裁決。
就在赫里佐夫上校猶豫不決的時候,機場外突然傳來了槍聲,赫里佐夫上校像彈簧一樣騰的一下從椅子上站了起來望了望窗外,然后轉頭問參謀:“什么情況?為什么會有槍聲?”
“不知道,赫里佐夫同志!”參謀回答:“可能是我們的人跟逃兵發生了沖突!”
“是敵人嗎?”赫里佐夫又問了聲。
參謀看了看表,然后回答道:“應該不是,現在距離德國人登陸塔曼半島只有一小時零十五分鐘,他們不可能這么快……”
話音未落,一名警衛就匆匆忙忙的跑了進來報告道:“上校,是德國人,他們打到這里了!”
赫里佐夫臉色唰的一下就變得蒼白,愣了下后他就大聲命令道:“快,命令所有飛機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