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在戰場上的確有速度快、沖擊力強的優點,但這只是在冷兵器作戰或機槍未出現之前而言。
機槍一旦出現……騎兵目標高大、生存力差等弱點就暴露無遺。
戰馬似乎可以擋幾發子彈,但問題是戰馬是活物,它被子彈擊中后就會負傷、會疼痛甚至會死亡,更糟糕的還是,馬匹負傷所造成的結果往往也會使騎手負傷失去戰斗力甚至死亡。
因此這個在戰場稱霸幾個世紀的兵種注定是要被戰場淘汰。
就像現在,斯萊因上校一聲令下,德軍就朝蘇騎兵第63師傾瀉出彈雨。
霎時炮彈就在蘇騎兵群中亂炸,四處呈輻射狀飛射的彈片打得戰馬一陣陣悲嘶,不斷有騎手從馬背上跌下來,也不知道是因為戰馬受驚將它的主人掀下來,還是被彈片擊中……炮彈的彈片是由低往高散開,在馬背的蘇軍士兵由于位置較高會成級數的增加被彈片擊中的慨率。
其中偶爾還會有幾門大口徑火炮狠狠的砸了上來將蘇軍騎兵連人帶馬都炸上了天。
一排排子彈朝陣地前飛射而去,松軟的土地上掀起了一串串土花,然后再延伸到其后的戰馬……
一片悲嘶,戰馬飆出一道道鮮血中彈倒地,由于奔跑速度極快,所以戰馬幾乎是翻了個跟頭再摔倒在地上,騎兵當然就被狠狠的摔了出去。就算他不死,也會被接踵而來的重重馬蹄踩成肉泥。
最慘烈的還是喀秋莎火箭炮……這種火箭炮此時在蘇軍的型號是BM13型多軌火箭炮(注:初期型是用軌道而不是管)。
它一共有8條并列的發射滑軌,一次齊射可發射132MM口徑的火箭彈16發……軌道是類似鐵軌的“工”字,上下各裝一發,可以在7到10秒內將火箭彈齊射出去。
德軍在蘇軍的倉庫里找到了10輛這樣的火箭炮,此時一開火一口氣就打出了160發火箭彈,霎時就在陣地前炸出了一道火墻。
但蘇軍的騎兵依舊沒有退縮,他們依舊吶喊著朝前沖鋒,其間還需要展現他們的馬術躍過或是避開倒在地上的戰馬尸體。
即便如此,蘇騎兵的沖鋒還是在兩百米左右陷入了困境……前進的速度基本與死亡的相若,他們無法再前進半分。
之所以會是兩百米,秦川認為這或許是德軍士兵們大量使用**莎沖鋒槍……這玩意的射程只能勉強達到250米而且相對于MP43的中間彈來說威力要小得多。
也就是說,德軍其實還沒有發揮全部的戰斗力,否則蘇軍騎兵根本就無法沖進這個距離。
其實就算這些騎兵能沖進城里也同樣是死路一條……街道正中央停著一輛坦克防守,除非它們的戰馬能撞得過坦克,否則基本沒有戰馬活動的空間。
于是,在幾乎沒有間斷的照明彈的亮光下,一匹匹戰馬就在槍林彈雨中倒下,很快戰場上就到處都是戰馬尸體以及受傷戰馬的叫聲和掙扎的身影。
然而,讓德軍感到大惑不解的是,蘇軍似乎并不在乎這些,在第一波沖鋒失敗后很快又投入第二波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