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像,指揮部就會在巴庫等著被德軍生擒活捉。這不僅會對士氣造成打擊還會使外高加索方面軍失去指揮。
撤。
雖然能保存指揮部,但在蘇軍士兵眼里就是另一回事了……第227號命令強調“蘇軍士兵不準后撤一步,否則就是祖國的叛徒,蘇聯母親不會收留這些叛徒”,但為什么指揮官可以撤退而基層官兵就不行呢?!
所以,撤退的決定會嚴重挑戰第227號命令同時在軍隊中影響士氣,尤其是那些剛征召入伍的新兵。
事實也的確如此,這其中尤其是第242山地師,他們在按命令往巴庫撤退的時候就越想越不平衡,再加上他們大多是本地人對高加索的地形熟悉,于是就邊撤邊逃,趕回巴庫時都已經逃得差不多了。
遠的不說,巴庫城內的蘇軍也同樣如此。
不過這倒不能說是受到指揮部撤退的影響,因為秋列涅夫等人撤退的消息根本就沒有散布出去,駐守在城內的蘇軍不知道這一點。
他們的情況是沒有準備而且無人指揮形同一盤散沙,許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德軍是從哪個方向進攻的。
蘇軍能做的,就是在街道中堆上一些沙袋希望能阻止德軍的進攻。
然而,這樣簡陋的工事對德軍顯然是沒用的。
原因是德軍手里有火箭筒,這種用于直射打坦克的裝備同時也是摧毀敵人工事的利器……
火炮其實也可以摧毀敵方工事,只不過它們在這方面都有很明顯的缺點:
迫擊炮彈道彎曲,很難直接命中工事,而且就算命中工事也是自頂而下的命中。
反坦克炮、榴彈炮之類的,則是機動不便而且自身目標太大,用它打敵人工事反而會遭到敵人炮火的覆蓋。
火箭筒就不一樣了,首先它是直射武器沒有迫擊炮的問題,其次是它目標很小,幾乎可以說是一款單兵武器,步兵攜帶著抵近了在掩體中瞄準敵方工事,然后“轟”的一聲,就將其炸毀一角。
最大的優點是,步兵可以攜帶多枚火箭彈進行多次攻擊:沒有一發火箭彈解決不了的,如果有就來兩發。
這一點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美軍手里也得到很大程度的發揮。
事實上,不只是抗美援朝戰場,在其后的越戰等戰爭中美國佬往往都這么干,也就是用火箭筒或無后座力炮猛轟志愿軍工事,直到把工事打爛了再進攻。
因此志愿軍把這些玩意稱作是“陣前炮”,也就是陣地前打工事的炮。
這會兒德軍當然也不例外,他們先用迫擊炮對蘇軍進行壓制和掩護,然后帶著火箭筒一個接著一個的將蘇軍的沙袋工事摧毀并突破。
前后不到一小時,德軍就全面占領了巴庫。
接著,德軍又繼續朝城外的油田挺進,那里其實才是德軍要占領并依托其防御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