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已經沒有多少坦克了!”羅季姆采夫說:“而且也很難從東岸得到補充,我們不能把它們派上去送死!”
聽到這里,科克羅夫才明白羅季姆采夫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要用純步兵來打這場仗?”
“還有炮兵!”羅季姆采夫回答。
這簡直就是瘋了,因為步兵加炮兵的沖鋒模式可以說在一戰時期就被證明是不可行的,但羅季姆采夫卻依然要這么做……不過除此之外,他們似乎別無選擇。
于是炮聲很快就響了起來,羅季姆采夫對馬馬耶夫崗的進攻戰在半小時的準備后就打響了。
蘇軍唯一的優勢就是伏爾加河東岸有大量的火炮及充足的炮彈,羅季姆采夫就充分利用了這一點,他讓兩個炮兵團一左一右的對著馬馬耶夫崗一陣猛轟……之所以要一左一右,是因為這樣才能形成炮火上的“交叉火力”。
這原理與機槍的交叉火力類似,如果機槍是平直的正對著敵人的話,那么就很有可能會被機槍與目標之間的障礙物擋著而無法命中。
如果兩挺機槍一左一右的布置在主陣地兩側就不一樣了,其火力可以最大限度的避開障礙物命中目標。
火炮也是這樣,如果兩個炮兵團都擺放在目標高地正面的話,即便是發射的炮彈再多也總會有些打不到的死角。
但如果把兩個炮兵團一左一右的擺放……那基本就不會有炮火死角了。
所以半小時炮火持續轟炸,羅季姆采夫判斷剛剛占領馬馬耶夫崗還來不及構筑工事的德軍可能會死傷慘重,乘著這時候蘇軍再一股作氣的發起沖鋒,就很有可能奪回馬馬耶夫崗。
羅季姆采夫也正是這么做的,炮彈幾乎將整個馬馬耶夫崗翻了個底朝天,然后炮火就開始往西面也就是德軍方向延伸。
乘著這時候,蘇軍一個團的步兵就朝跨過南面的多爾吉沖溝跟著炮火發起了沖鋒。
但羅季姆采夫不知道的是,秦川對此早有準備,所以德軍并不像他想像的那樣死傷慘重。
馬馬耶夫崗易攻難守的特點可以說是雞肋。
這地方是不占領又不行,占領也不行。
前者會放手將制高點交給敵人失去了許多戰略利益,后者則會將自己暴露在敵人的炮火之下。
尤其是德軍在這方面很吃虧……馬馬耶夫崗幾乎可以說四面都是蘇軍,德軍只是占領了一條通往馬馬耶夫崗的通道。
所以,對于蘇軍炮兵來說,馬馬耶夫崗沒有死角更沒有反斜面。
于是像之前在非洲用的反斜面戰術就不適用了。
坑道或許是個辦法,但坑道并不是短時間內能夠構筑好的,尤其是在這種強度的火炮轟炸下只怕坑道也頂不住。
秦川考慮了一番后就決定在馬馬耶夫崗使用崔可夫在斯大林格勒使用的方法……貼身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