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之前所說的,此時德軍的訓練營已經名存實亡,所以這批新兵是直接從柏林趕到就被丟到前線的。
他們幾乎被這場面給嚇壞了,于是其中一些就偷偷的沿著戰壕爬行,并將手高高伸過戰壕的護壁,有時還會在外搖了搖以引起對面蘇軍士兵的注意……
見此秦川只能暗暗搖頭。
許多士兵其實也看到了,但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不去阻止他們,因為這樣的兵在前線往往生存不了幾天,更糟糕的還是與他們協同的話還可能會被害死,所以讓他們用這種方式回家未償不是件好事。
第五天,斯萊因上校那邊終于下了命令。
“十分鐘炮擊!”斯萊因上校說:“然后撤出陣地轉移到二線,明白嗎?”
“明白!”秦川回答。
“讓士兵們做好防震準備!”斯萊因上校補充道。
“是,上校!”秦川回答。
雖然已經有過多次轟炸的經歷,甚至轟炸強度可能并不會比巨炮小,因為航空炸彈的爆炸力度比起巨炮就有過之無不及,尤其是在非洲與美軍作戰的時候。
但秦川還是忍不住對這款聞名于世的“多拉”及“卡爾”有些期待。
隨著幾發紅色的信號彈升上天空,炮聲很快就響了起來……其實紅色信號彈是完全沒必要的,那只是為了讓蘇軍誤以為德軍會發起進攻。
接著就是大面積有榴彈炮炮彈朝馬馬耶夫崗傾瀉。
秦川等人當然沒有心思觀戰,他們轉身就沿著曲折的交通壕后退到了七百米后的二線。
這主要是擔心“多拉”、“卡爾”的精度不足誤炸德軍防線附近,其劇烈的震動就足以殺傷戰壕里的德軍士兵。
接著秦川就大喊:“臥倒,注意防震!”
士兵們當然知道防震是什么……身體盡量不要與地面接觸而是用四肢撐著,這樣從地面傳來的能量就只有一小部份傳進身體而不致于震傷內臟。
或許是給前線部隊更多的準備時間,又或許是“多拉”部隊準備不足,秦川等了好一會兒還是不見炮聲有什么異樣,于是就忍不住從戰壕里爬了起來往正被炮彈轟炸得滿是塵土的馬馬耶夫崗望去。
結果就在這時,天空中就傳來一陣異樣的呼嘯聲,是炮彈的呼嘯,但更大聲,更像是V1在空中高速飛行發出的聲音。
秦川剛想縮回頭卻已經來不及了,只聽“轟”的一聲巨響,地面一陣劇烈的晃動,以至于秦川都無法站穩差點跌倒在戰壕里,讓人感到奇怪的是馬馬耶夫崗上爆起的煙塵卻并沒有多多少……原本秦川還以為這么大的一發炮彈炸開應該會有一團類似蘑菇云一樣的東西。
后來才知道,“多拉”發射的是一種被稱為“勒希林”的鉆地彈。
德軍設計“多拉”是用它來對付法國的馬其諾防線的,而馬其諾防線又大多是地下工事,這就要求它的炮彈必須有鉆地功能。
“多拉”發射的這種“勒希林”炮彈就可以穿透8米厚的混凝土并在地下爆炸。
也難怪維特斯海姆少將會想到用這些巨炮來對付斯大林格勒的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