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拉”只是巨炮的其中之一,除此之外還有三門“卡爾”及六門“伽瑪”……這些原本是用于進攻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巨炮在那沒發揮作用卻在斯大林格勒大顯神威。
一發發炮彈狠狠地砸在了馬馬耶夫崗上,每一次撞擊都會造成類似地震一樣的晃動。
類似“勒希林”這樣的鉆地彈雖說主要是用來對付地下工事而馬馬耶夫崗上的蘇軍工事卻是地面工事,但這卻并不阻礙炮彈對蘇軍殺傷。
原因是這些鉆地彈鉆進地層內爆炸雖說不能產生大量的彈片殺傷位于地表的人員,但其能量卻幾乎都被地面吸收,其產生的震動已足以將周圍的蘇軍活活震死。
所以,當德軍再次占領了馬馬耶夫崗的時候,看到的蘇軍尸體大多都沒有外傷,而是七竅流血而死。
當然,德軍派上去占領馬馬耶夫崗的兵力不多,只有兩個排……事實上,德軍一開始還抱著猶豫的心理,他們不知道蘇軍駐軍還有多少人幸存,擔心兩個排不足以占領這個山崗,但很快就發現這個擔心是多余的,駐守其上的蘇軍即便沒有被震死也都被震暈而毫無反抗之力了。
這樣一來,馬馬耶夫崗的控制權就再次回到德軍手中。
這對蘇軍來說絕不是個好消息,因為二十分鐘后德軍巨炮再次發出怒吼,幾發巨大的炮彈在中央渡口炸開……這一回,這些巨炮使用的就是榴彈,其炸開的樣子即便是身在伏爾加河東岸指揮東南方面軍的赫魯曉夫都為之震撼。
從這方面來說,這些巨炮還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比如在打擊蘇軍的士氣上……蘇軍士兵會忍不住想,如果讓這樣的巨炮一發接著一發的朝斯大林格勒猛轟,那么斯大林格勒會怎么樣?能守得住嗎?
動搖了蘇軍必勝的信念及堅守的決心之后,接下來的戰斗就更容易了。
但其實蘇軍士兵完全沒必要這樣想。
原因是這些巨炮的炮彈并不多……“多拉”炮彈35發,“卡爾”75發,“伽瑪”102發。
這是由巨炮的炮彈很難運輸而柏林至斯大林格勒的后勤困難決定的。
這其中“多拉”巨炮炮管的壽命甚至只能勉強達到150發……其實至100發就會有炸膛的危險了,但由于“多拉”十分昂貴且在前線更換炮管基本不可能,所以使用維護手段并冒著危險再打50炮彈被認為是值得的也是應該的。
不過蘇聯人不知道這些,所以他們會產生些恐慌那也是必然的。
羅季姆采夫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之后又組織了“懲戒營”對馬馬耶夫崗發起了兩次進攻。
與之前類似,攻下馬馬耶夫崗并不困難,甚至可以說是德軍主動將陣地讓出來。
但要駐守馬馬耶夫崗卻是辦不到,原因是德軍隨時可以用巨炮將馬馬耶夫崗“清空”。
這其中羅季姆采夫也想過各種戰術希望能回避德軍巨炮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