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戰機很快就投入了戰場,但并沒能起到什么作用。
因為就像之前所說的,浮橋是由許多小船組成抗沉性很好,戰機一串子彈打下去即便是命中目標卻基本沒什么反應。
“斯圖卡”轟炸機當然有用,但問題是浮橋是細長條而且在運動中,再加上在中央渡口處還釋放著大量的煙霧使能見底較低,三架“斯圖卡”俯沖下來投了六枚炮彈都沒能命中。
接著浮橋就進入了沙洲與東岸之間的位置,蘇軍的炮火也跟著停了下來。
很明顯,蘇軍的浮橋是經過精確計算的,其長度稍短于沙洲與東岸的距離,也就是兩百多米……如果太長或是剛好的話很難進入河谷并擺正位置,短一些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而且另一端也就是在河谷東岸的蘇軍也準備好了其它鐵皮船以及工具進行拼接,不用多久就能完成整座浮橋并發起沖鋒。
不等浮橋停穩,秦川就下達了開火的命令。
但沙洲上的火力沒能對浮橋造成多大的破壞,就像之前所說的,浮橋面向德軍沙洲的一端使用更厚的裝甲及更大的船搭建,甚至在橋頭還有類似古代攻城渡過護城河似的一塊鐵制擋板,機槍子彈打在其上只會發出一陣“鏗鏗鏘鏘”的聲音然后無一例外的被彈開,即便是高射炮也對其無能為力。
接著擋板緩緩放了下來,原本秦川還以為這時候該可以用火力射殺、封鎖浮橋上的蘇軍,但擋板放下形成一座橋后卻露出了一輛T34坦克,照著碉堡的方向“轟”的一聲就是一發炮彈……雖然其在起伏不平的浮橋上精度差沒能命中,但這已足夠讓德軍震撼了,因為這輛T34已經在他們面前構成了一定火力壓制以及掩護著后續的蘇軍不斷沿著浮橋對沙洲發起進攻。
果然,接著蘇軍就源源不斷的從浮橋上對沙洲發起沖擊。
蘇軍的沖擊并不僅僅只是沿著浮橋。
事實上,一輛T34已經擋住了浮橋幾乎一半的橋面,所以面對德軍的橋頭部份只留下了一道十分狹窄的通道,如果只是沿著這個通道發起沖鋒的話,德軍只需要幾把MP43輪番射擊就足以將其封鎖了。
蘇軍在到達浮橋這一端近處時,就紛紛從兩側跳入河水里進入淺灘,然后從兩側擴散開來往前方發起沖鋒。
更糟糕的還是浮橋不只一座,不久上游又飄下了一座浮橋……這些浮橋總是利用動力將一端沖上沙洲近灘擱淺,中間拋上鐵錨,另一端則用繩索固定然后再由工兵補上缺口,蘇軍士兵就可以發起沖鋒了,甚至就連輕型坦克都能“嘎嘎”的開上浮橋掩護步兵發起沖鋒。
所以,進攻這沙洲還是與海戰有很大的不同的,海戰基本沒有搭建浮橋強攻的情況,而沙洲卻并非如此。
“呼叫炮火增援!”秦川大喊。
“是,少校!”埃伯哈德應了聲,馬上就指揮著炮后觀察員把坐標向后方炮兵部隊報告。
不到一分鐘,大片的炮彈就從后方呼嘯而來并在伏爾加河上炸開一道道沖天的水柱,與這些水柱在一起被炸上天的還有一段段浮橋和慘叫的蘇軍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