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沒說什么,將亞歷山大拉到了一邊,然后小聲問道:“上校,在此之前,我想問問有沒有另一種可能!”
“什么可能?”亞歷山大問。
“我想,你該知道非洲軍團是怎么一路撤到阿爾及利亞并與盟軍陷入僵持的吧!”
“當然!”亞歷山大回答,然后他馬上就明白秦川的意思了:“你的意思是說……讓我父親像隆美爾將軍那樣……”
“是的!”秦川回答:“你有沒有辦法說服他!”
亞歷山大想了想,就搖了搖頭道:“我認為他是不會同意的,原因是不確定,少校!”
秦川明白亞歷山大的意思,戰場是瞬息萬變沒有什么是確定的。簡單的說,就是即便是在這時候,參謀以及保盧斯也不能說希特勒肯定是錯抓緊時間就一定是對的……他們不像秦川,秦川是“過來人”確定這樣下去將來會發生什么。
保盧斯、亞歷山大等都是身上其中的人,他們心里會在想:或許希特勒掌握了什么更重要的情報,又或者希特勒還有什么更好的戰略,如果保盧斯不按希特勒的命令行事的話,會被撤職被送上軍事法庭不說,還有可能破壞希特勒整個戰略。
所以,在這時候,也就是蘇軍還沒有發起進攻的時候,服從希特勒的命令肯定是更容易而且責任和風險都最小的。
反而是違抗希特勒的命令,比如像隆美爾那樣不顧一切的撤軍,這不只沒有意義反而還可能使形勢進一步惡化。
原因很簡單,東線與非洲軍團的情況是不一樣的:
隆美爾帶領導的非洲軍團可以說是天高皇帝遠,而且帶領的部隊也較少能夠造成的影響也不大。
而東線尤其是斯大林格勒一線,總兵力卻有上百萬,更糟糕的還是希特勒就在其后不遠的“狼人”遙控指揮。如果保盧斯不服從命令的話……最有可能的是他的命令還沒貫徹下去,他集團軍司令的位置就丟了。
從這方面來說,這事的主要責任還真不在保盧斯身上。
“那么,我們就只有一個辦法了!”秦川說。
“什么辦法?”亞歷山大問,眼里滿懷期望。
“實際上就是你說的第一個方案,說服元首!”秦川回答。
聞言,亞歷山大眼里忍不住透出一絲失望:“可就像我們之前說的,我們無法說服元首!”
“那是因為我們沒能拿出證據!”秦川說。
“證據?”
“是的!”秦川回答:“我這么說吧,從元首的角度來說,他之所以堅持東線沒有危險或我們現有的這些兵力可以擋住敵人的進攻,是因為他手里可能掌握有可信度更高的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