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喬山口左側,五小時路程高度,距奇克巖(蘇聯士兵為某塊巨巖自行取的名字),左側五十米左右!”
“狄克山,羅姆溪西面三百米,大樹下方。”
……
更糟糕的還是,冬季大雪一覆蓋,這些什么巖石、大樹之類的全都是雪白一片,從天空中往下看根本什么也看不清。
于是,蘇軍飛行員往往只能隨隨便便的將他們的炸彈投下去,或是朝下方打一梭子彈然后就離開了。
德軍士兵往往感到莫名其妙……他們看到人了嗎?看到工事了嗎?為什么把子彈、炸彈往沒人的地方丟?
除此之外,蘇軍另外還面臨一個更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補給問題。
要知道這可是爬雪山,而且還是在大規模部隊爬雪山,甚至相當一部份地區海拔還達到三千多米……蘇軍的主要進攻目標是位于東段高加索的兩個山口,如果占領了這兩個山口就意味著蘇軍可以穿過高加索山脈進入外高加索腹地。
但山地防御往往就是這樣,要穿過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口,就必須占領兩側一千兩百多米的高地,要占領一千兩百多米的高地,一千五百多米的高地又是至關重要的,于是爭奪的地區就會越來越高地域也越來越廣。
這樣一來就會面臨一個問題,登上一座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地可能需要十幾天,而士兵隨身攜帶的口糧只能維持一周左右……每個士兵都需要攜帶彈藥、武器、還有登山裝備,所能攜帶的糧食就十分有限。
因此,就會出現軍隊還沒趕到戰場就餓死的情況。
對于這一點,朱可夫采取了兩種措施。
一個是在路上設置供給點。
簡單的說,就是在開戰之前就讓每支部隊的工兵以及沒有攜帶武器裝備的百姓(大多是高加索地區熟悉地形及有爬雪山技能的百姓)背著食物沿著該部隊計劃的行軍路線進入高加索山脈,然后按一天路程左右到達一個供給點并將食物埋在安全的位置并做好標記。
接著,再以第一個供給點為基礎設置第二個供給點,接著再設置第三個……
這樣一來,大部隊在前進的路上就可以使用這些供給點的食物和燃料以節省自己攜帶的食物和燃料。
(注:燃料主要是煤油,這時代的汽油如果沒有經過特殊處理比如像航空燃油一樣添加防凍劑的話,凝固點大慨在零下30度左右,而煤油就有成本低廉凝固點低的優點,適合在極寒地區做為燃料,比如取暖、進食……面包等食物在極寒環境下會變得很堅硬,需要燃料烘烤才可以進食)
另一個,則是在更深入的位置設置供給站。
這個供給站因為距離起點較遠,供給點已無法延伸到這腹地。
于是朱可夫就派出幾隊擁有攀登技能的專業士兵進入腹地尋找合適的地區,比如地勢相對平坦、風勢較弱,同時又距離幾支部隊的行軍路線近等。
然后,就在這些士兵的配合下使用運輸機大面積空投,供給站的士兵整天做的工作就是找到這些補給然后將他們拖運到供給站。
這個工作甚至從蘇軍在高加索登陸起開始一直到這場戰役結束都沒有停止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