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的確是個大問題!”格里斯多夫說道:“因為這正是元首的B計劃!”
秦川知道這B計劃是什么意思……那就是萬一美、英聯軍突破大西洋壁壘的話,那么裝甲部隊就會對美、英聯軍發起反攻,希特勒以為這樣能夠把美、英聯軍趕下海去達到乘美、英聯軍立足未穩將其圍殲的效果。
但實際上這只是“軍事天才”希特勒的一種想像……在西西里島戰役中希特勒就曾經這么干過,他讓一個精銳的裝甲師對登陸的美軍發起反攻,但德軍的坦克很快就被美軍的戰機、軍艦轟炸成零件狀態。
希特勒的固執決定了他不會改變這種想法,所以在巴黎附近集結了幾個裝甲師做好反攻準備。
理論上說,這種防御還是有些道理的。
因為它就像是之前隆美爾在非洲用的機動防御戰術……將裝甲部隊放在二線做為預備隊,敵人在什么地方突破裝甲部隊就以其機動性對敵人發起反攻,于是就達到了以更少的兵力防御更長的防線的目的。
問題就在于在法國北部德國面對的是主力是美軍而不是英軍,同時地形也是平原而不是沙漠。
前者的結果是德軍在非洲擁有制空權或是部份制空權,在這個前提下裝甲部隊才有意義。
后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德軍裝甲部隊在沙漠里行蹤不可預測,因為裝甲部隊不一定要沿著公路前進,而且沙漠的風沙以及坦克的隱藏和機動還使其具體位置很難被偵察。但在平原地區卻并非如此,裝甲部隊只能沿著有限的幾條公路、鐵路前進,美、英聯軍只需要派出幾架偵察機就可以輕松的偵察到德裝甲師的具體位置,緊接著就是派出大批的戰斗機實施轟炸。
這使希特勒的反攻戰術基本無效……絕大多數的裝甲部隊都在從巴黎開往戰區的路上被轟炸得潰不成軍,即便有些裝甲部隊能借著黑夜的掩護一路修路、修橋趕到前線,等待他們的也是更猛烈的艦炮加戰機的轟炸。
“另一方面,我們似乎還要說服元首撤退!”特萊斯科夫說道:“而這個計劃要放棄的幾乎是整個法國,這是它絕不允許的!”
特萊斯科夫這話中的“幾乎”,是因為秦川這個計劃沒有放棄法國東南部的阿爾卑斯山……這是阻隔聯軍通往意大利的絕好屏障,同時它也會像高加索山脈對蘇軍的頓河防線一樣起到威脅盟軍側翼的作用。
“等等,先生們!”這是一個穿著平民服裝蓄著胡須的老頭站了起來,說道:“你們討論這些的意思,就是認同中校這個計劃了是嗎?也就是說……你們認為這個計劃可以從深淵中拯救出來?”
格里斯多夫想了想,就點頭回答道:“是的,將軍。但任何事都不會確定的,我認為這值得一試!”
特萊斯科夫少將向秦川介紹道:“這位是貝克將軍!”
秦川不由“哦”了一聲,然后向貝克將軍挺身敬了個禮,暗道面前這位就是反叛組織選定的接替希特勒的人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