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艾森豪威爾很快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并對這件事做出詳細的解釋。
這也是美軍艦炮炮彈的落點總是在防線更遠的地方而前線更多是轟炸機投彈和戰斗機掃射的原因。
誰也無法確定這種做法是好是壞。
因為戰場是個現實的地方,這種做法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正確的,但卻給接踵而來的美第5步兵師留下更多的傷亡……他們不得不同時面對德軍的碉堡工事和坦克。
這方面的問題就不需要秦川考慮,他只知道和自己的部下在碉堡工事里忍受著頭頂上的一陣陣轟響和震動。
誰也不知道這工事能堅持到什么時候,或者突然間就轟然崩塌將所有人都埋在了工事里。
幸運的是這一切都沒有發生,爆炸聲漸漸弱了下去,但一直都沒有消失。
不知是誰喊了聲:“他們來了,敵人登陸部隊!”
秦川爬起身來從射孔往外看,果然就見煙霧燎繞的海面上乘風破浪的開來了許多登陸艇,它們占據了射孔能觀察到的所有空間,所以秦川無法估計它們有多少。
“戰斗準備!”秦川大聲命令。
德軍士兵們馬上就在射孔上架起了槍。
“大西洋堡壘”的碉堡工事與“馬奇諾防線”有些相似,碉堡上有很多大小射孔以便發揮士兵的戰斗力,而且同樣也是由地下工事和地面工事結合而成,只不過它會比“馬奇諾防線”簡陋許多……這似乎并不意外,“大西洋壁壘”太長了,無法建得像“馬奇諾防線”那樣有如地下城市。
走在最前頭的是坦克登陸艦。
那是一個滿載排水量四千多噸的大家伙……它原本是用貨船進行改裝為英國運輸坦克的,美國佬想著坦克上下船方便,所以就將其船體的前方開了一個大口并安裝了一個登陸橋,于是在運輸坦克到達目的時就可以不需要使用起重機等裝備進行坦克的吊運……這些坦克、裝甲車或是滿載物資的汽車可以自行開上碼頭。
后來突發奇想,為什么不研發一種可以使坦克快速登陸的專用坦克登陸艦實施登陸作戰呢?
于是就有了LST坦克登陸艦……它被設計成很適合在淺灘登陸,因為其配重主要是在后半部,船頭前半部吃水較淺,可以輕松的沖上沙灘然后放下登陸橋。
此時的它們就是這樣做的,一輛接著一輛駛上沙灘然后像個怪獸張開大嘴似的從左右兩邊打開船艙,從內部放下登陸橋……幾輛“謝爾曼”坦克就“隆隆”的從里頭開了出來。
接著,一輛又一輛的登陸艇跟著沖灘并放下大批的美軍士兵,同時登陸艇上的機槍、火箭炮等,沖著岸上的碉堡工事就是一陣胡亂的掃射。
美第4步兵師的傷員就一隊隊的被抬上登陸艇。
但美軍這種威風顯然只是暫時的,他們能安全的做著這一切只是因為德軍士兵沒有接到開火的命令……他們需要美軍靠得更近一些,這樣德軍的坦克才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