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至高皇權的迷戀,對于絕對皇權的渴望。哪怕是胡亥清楚相對皇權更利于中原大地穩定也沒有一絲心動。
因為胡亥明白,利弊不可能完全分離。相對皇權,雖然能夠更容易取得天下,卻不利于統治。
帝與士大夫共天下!
這一道策略,遼東王劉季可以推行,但是身為大秦帝國二世皇帝,法家的代言人,始皇帝的后裔。
秦帝胡亥絕對不能放棄始皇帝的絕對皇權,因為這是一種繼承。
若是放棄絕對皇權,勢必會讓大秦帝國的森嚴法治壁壘受到最嚴重的沖擊,畢竟帝與士大夫共天下。
如此格局,必然會讓秦法基礎破壞。
而秦法是大秦帝國的根基,一旦根基出現了問題。就算是有千丈高樓,也會頃刻間崩塌。
對于這一點,胡亥從一開始就有所警惕。某種意義上,始皇帝一生并沒有絕對的**。
而是在統一六國之后,放棄了大秦帝國堅守百年有余的絕對法治,堅強一生的秦始皇對山東士大夫暴露出了好感。
大秦帝國設置了七十二博士,權力巨大。這一舉動,打破了法家制衡大秦帝國朝堂的局面。
雖則如此,諸子百家等山東士子,依舊野心勃勃貪得無厭。他們不想只是一個博士,他們想要與法家平分天下,甚至于將法家趕出大秦帝國,從而主導朝廷……
而正是因為這種幾乎等同于土匪的行徑、徹底的惹怒了始皇帝。胡亥記得一清二楚,挑戰了始皇帝的底線,報復自然是極其犀利的。
于是,李斯請始皇帝下令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
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
當初還年幼的胡亥,將這一切都看在眼中。曾經問起過始皇帝,胡亥還記得始皇帝當初復雜的目光。
“秦統天下用法治,然法治亦苛。天下統一之后,中原皆秦地,秦法雖好缺不利于千秋萬代。”
“故而朕只有設立七十二博士,向山東士子示好。只是諸子百家野心太大,意圖把控朝廷,無奈之下朕只有采用李斯之策,蕩平諸子百家。”
“不如此,大秦帝國永無安生之時——!”
……
正因為如此,始皇帝與山東士子之間關系破裂了,焚書坑儒,只是始皇帝暴怒之后的報復,也是諸子百家咎由自取。
畢竟面對一個一統中原六國,文治武功天下第一的皇帝,決裂就等于報復等同于殺戮。
無數儒家以及其他士子的鮮血與尸體,讓山東士子清楚了始皇帝的果決,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仇恨。
胡亥對于未來有著輕易的洞察,他清楚秦法的高深之處。更加明白,法治才是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