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種題材本身就比較沉重。
回去之后,王逸凡原本以為自己能很快地把《親愛的》寫出來,可是很快地他就發現,寫出來故事簡單,但是很多細節卻很難。
而且《親愛的》這種題材的電影,現實題材的電影,并不適合像之前那樣,找編劇團隊填充。
因為這是現實題材電影,很多東西,并不適合商業化的對白。
夜深人靜,王逸凡停下了手里頭的工作,《親愛的》的故事劇本大綱他寫出來了,可是細節方面,雖然前世他看過這部電影,而且看的時候,心里也沉甸甸的,可是現在讓他去想那些細節,他卻怎么也想不好,或者說勉強寫出來,他覺得也很難有前世的那種感覺。
有些東西,只有經歷了,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給人那種真實感。
《親愛的》是個打拐的故事沒錯,但是其實前世國內也拍過不少打拐的題材,失孤的題材,可是為什么《親愛的》卻是成就最高的?
因為這個故事,不單純的只是打拐的故事。
前世王逸凡記得《親愛的》這個劇本是編劇根據央視早年的一則“打拐”新聞改編而成的,講述一對夫妻因為關系不和睦,兒子成為他們唯一的聯系,但是有一天,孩子卻莫名其妙的走丟了。
前面和很多打拐電影,故事,其實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就是孩子丟了。
之后的故事,是夫妻二人努力的尋找著自己的孩子,在路上遇到了很多像自己一樣找孩子的父母,更發生了許多震撼人心的事情。
這些雖然說很多讓人觸目驚心,很真實,失去孩子是什么感受,想來,任何一個為人父母的人都不愿意去體會,而這個故事卻將這些都展現了出來。
但是單純地從電影來講,這種劇情,并不鮮見。
而《親愛的》最特別的地方在于,它一改傳統的戲劇結構,劇本前半段講述一個失而復得的尋子故事,而關鍵在于劇本后半段,因為后半段的劇情,并不是說單純地講述失而復得的尋子故事,而是換到另外的視角,講述了一個得而復失的故事。
如此,引發了一個爭議。
因為后半段的故事,被拐帶的孩子,被人販子的妻子,當成了親生兒子養,她對孩子盡到了一個母親的責任,給予了他足夠的母愛。
但是始終孩子是別人的,而她是人販子的妻子。
所以,形成了一種矛盾和爭議。
這也是這個故事最令人難以忘懷的原因所在。
單純的失而復得的故事,并不鮮見,可是這種從失而復得,到得而復失,再加上身份上的特殊,所以造成了矛盾。
這才是這個故事最精彩,也是最沉重的地方。
其實,現實中,這種例子反而比較少,更多的是,那些普通的家庭,從外面買來孩子的家庭。
他們對孩子無比的關愛,可是事實卻是,他們同時也可以算是人販子的幫兇,所謂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這才是現實當中發生最多的事情。
這種矛盾,這種沖突,反而比那些單純的傷害要給人帶來更多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