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的留學市場規模,一年比一年高,根據調查數據,華國在2006年的時候,全國留學海外的人數不過13.4萬,而到了17年,規模翻了幾倍達到了60.84萬,而且這個數字還在急劇攀升。
目前國內的留學市場規模已經高達6000億的規模。
所以拍現實題材電影,有時候真的是踩鋼絲,因為總會觸動到一些人的利益。
當初《我不是藥神》如此,只不過,《我不是藥神》因為導演是王逸凡,他本身的名氣和咖位,讓一些人就算不滿,也不至于太過分。
當然了,主要也是,當初《我不是藥神》聲勢太浩大了,醫藥產業可以說關乎所有人的利益,就算想抹黑,也不是那么容易。
相比之下,留學市場,當然沒有醫藥市場那么大,同樣的,涉及到的人和事也沒有那么多。
但是不管怎么說,林楓的這部《華國留學生》,也肯定會觸碰到一些人的利益。
當然,除非是《華國留學生》真的大紅大火,否則的話,倒是也不至于被人攻擊。
當然了,《華國留學生》和《我不是藥神》本身就是完全不同的電影。
兩部電影雖然都是現實題材,但是《華國留學生》這部電影充滿了沉重和陰暗,所以這種電影注定了不可能像《我不是藥神》那樣的偏商業化的電影相比,這是一部大概率只會在小范圍內傳播的電影。
還有一個就是題材的問題,可以說成也題材敗也題材。
《華國留學生》是一部留學生題材的電影,雖然說國內目前經濟水平上升,擁有留學經濟能力的家庭越來越多,但是畢竟,也不過百萬之數。
放眼全華國,這個數字真的不算高了。
而對于大多數普通人而言,留學這個題材,或許會讓他們產生一點好奇心和興趣,但是卻很難有什么共鳴。
畢竟,留學再怎么說,對于國內絕大多數一輩子都不可能出國的普通人而言,真的比較遙遠。
這是一個絕對的小眾題材的電影。
《華國留學生》影評人和媒體專場點映結束之后。
很快地,網絡上就出現了一些關于這部電影的討論和影評。
口碑倒是以外的好。
首先是徐敏這個文藝影評人,在觀影之后,當天晚上就炮制出來一篇影評。
“留學之殤!”這是徐敏的影評標題。
“留學生題材的電影,近幾年來越來越少見了,就算有,也大多數都是講述類似留學生的愛情之類的故事,甚少有揭露華國留學生在海外的真實情況的。
記得就在去年歐洲一間公益調查機構就對澳洲被侵犯的女留學生事件進行過廣泛的調查,然后做出一份報告。
并且對那些遭遇過侵犯的華國女留學生做了采訪,制作成了一部紀錄片,筆者看過,那部紀錄片的名字就叫Australia:RapeonCampus
澳大利亞,校園強(和諧)奸。
該項研究調查的調查范圍是澳洲的39所大學
調查對象是3萬多名女大學生
其中僅僅在2015-2016這兩年間就有1.6%的在澳大學生被性侵。
而她們被強(和諧)奸的地點既不是酒吧,也不是什么混亂而危險的場所,她們被侵害的地方,是在校園里,在宿舍里,甚至在教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