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國內越來越多“外籍”明星,有錢就移民改國籍,但是依然留在國內撈錢的明星越來越多,這也讓很多民眾開始對非華國國籍的華僑越發地產生了,抵觸的情緒。
從大方面來說,這固然是好事,因為這說明了,國內的民眾開始自信起來。
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說,這對于國際社會上的那些海外華僑也是不公平的。
“所以?我能做些什么?”王逸凡有些疑惑。
這種事情,貌似不應該找自己啊。
王逸凡有些不太理解徐新找自己到底是要做什么?
徐新笑著道:“王董寫歌是一把好手,這一點我想毋庸置疑。”
“盡管有那么一些害群之馬,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查閱華國經濟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改開初期的實驗區,尤其是經濟特區的成立,基本上都是從僑鄉開始的。事實上,分布在全世界的幾千萬僑胞是推動華國改開發展的原動力,并有力推動了華國改開的進程。”
“海外華僑華人不僅是“華國奇跡”的受益者、見證者,同時也是參與者和推動者。他們發揮在資金、技術、管理和商業網絡方面的優勢,在華國各地投資興業,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獲得事業成功的同時,也促進了華國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華國同世界的各項交流合作。”
“所以,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因為少部分的害群之馬,而讓整個僑胞群體受到敵視,所以,我們委托華夏傳媒制作了一部名為《僑胞力量》的紀錄片。”
“此前我們邀請了一些老詞曲作家為這個紀錄片寫一首歌曲,希望能夠借此,來宣揚凝聚所有華人的力量的精神,但卻一直沒能夠通過。”
“畢竟,紀錄片的傳播和吸引力都很難和影視作品相比,所以一首弘揚這種精神力量的歌曲,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我此次來就是希望能夠讓王董出手,為這部紀錄片寫一首歌。”
老實說,王逸凡是真的有點懵。
因為,這個事情,真的有些太怪了,國內會寫這類的歌曲的人可一點都不少。
徐新完全沒必要找自己啊。
因為,詞曲作家,其實也是分類別的,很多我們所熟知的詞曲名家,實際上,大多數時候,都是些流行音樂的。
而實際上,華國還有一批專門寫主旋律一類的歌曲的詞曲人。
兩者之間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平行線。
因為針對的目標,和本身的初衷完全是不同的,再一個就是術業有專攻,你讓寫主旋律的詞曲作家,去寫流行金曲,他們肯定格格不入。
但是同樣的,你讓習慣了些流行歌曲的詞曲作家去創作主旋律題材的音樂,他們同樣的也會力有不逮。
一方面是經驗,另外一方面也是本身掌握的專業方面的東西不同。
而徐新的身份,汪明杰的身份,再加上《僑胞力量》的本身的分量,完全可以請到國內外最著名的華人詞曲人來作曲填詞,根本輪不到王逸凡這里啊。
但是結果卻就是徐新主動找上門來,讓王逸凡幫忙寫歌。
這太奇怪了。
“咳咳,其實,主要還是在于,《僑胞力量》的受眾,其實比較狹窄,但是如果是歌曲的話,那么受眾就完全不同了。”
“而現階段,我們收到的歌曲,其實都是弘揚這種精神的,但是卻嚴肅有余,娛樂性卻不足。而我們需要的是一首受眾更廣的歌曲,而王董是這方面的佼佼者,又最擅長寫應景的歌,所以,還希望王董能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