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今晚的這群人當中,還有一個也比較特別,那就是蘇志軍。
蘇志軍同樣的是記者,不過,他和林課不同的是,他一直都反對《親愛的》,那篇《蘸著人血的饅頭》就是出自他之手。
《親愛的》首映禮,并沒有搞太多的娛樂現場的環節,而是簡單的幾個問題之后,電影就正式開始放映。
說白了,這場首映禮,你也可以看做是一場專場點映。
燈光暗了下來,大銀幕亮了起來。
大家熟悉的龍標之后,是華新和星夢等出品公司。
導演:吳天雄
編劇:王逸凡
......
電影一開始,出現的就是一副市井畫面,鏡頭緩緩地移動,有叫賣的攤販,有吵架的夫妻,修鞋的鞋匠,伴著各種人聲,車聲,電視聲,最終鏡頭落到了,男主角田文軍這邊,一切的一切構成了這幅鮮活的市井圖畫,那一個個細節,讓這個畫面顯得極為層次分明,好像一下子就隨著鏡頭來到了一個市井鬧區的小角落。
不要小看這種細節,實際上,電影可不僅僅只是講故事,很多時候,細節也同樣的重要。
如果鏡頭直接就給到田文軍,那么就失去了對背景的交代,而這些看似好像無關緊要的畫面,卻交代了地方背景。
交代了這里的環境,嘈雜,混亂之中卻有其秩序。
對于坐在黑暗中座位上的人來說,抬頭望著那發著光的銀幕,普通人關心是這個故事的劇情,但是在更多的時候,是當你看到畫面的第一眼聽到那一秒,其實是感官的直覺在做判斷。
普通的觀眾,自然不會太在意這些東西,但是影評人和媒體人,卻會下意識的點點頭。
吳天雄在這方面的功力還是相當的到位的。
對細節方面的把控,讓開頭就交代了田文軍所處的環境。
盡管鏡頭里的角色都很平實,平實到會令人誤會這些演員過于丑陋,就連主角的小孩都臟兮兮的,毫不討人喜愛。
是的,影片當中的田文軍的兒子,給人的感覺,并不討喜,反而有種熊孩子的感覺。
盡管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一部打拐主題的電影,但是對于普通人而言,他們看電影,更多的是看故事,卻很少會去考慮其他的。
而他們的喜好也很直觀。
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顯然,田文軍的兒子,田鵬,給觀眾的感覺,并不好。
或者說,讓人覺得有些反感。
這并不奇怪,事實上,大多數人,都喜歡乖巧可愛伶俐懂事的孩子,如果是一個萌萌噠的小女孩,那么自然而然的大家看了就會產生一種,喜歡。
喜好厭惡是人之常情。
田鵬顯然不是個乖孩子,相反,這個階段的孩子,其實正是處于人嫌狗厭的年紀。
他們調皮搗蛋,時常惹麻煩,不聽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