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其名曰,讓大眾一起享受到大數據帶來的紅利!
該項目的名字叫做《數字王國》,按照阿貍傳媒和未來星傳媒給出的資料,這是根據大數據通過分析挑選出來的題材。
而從公布的資料當中來看。
《數字王國》編劇團隊,將高達二十多個,每個人負責一部分,根據大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作為指導理論依據進行劇本,臺詞,場景等方面的創作。
之后,是導演名單,可以說這一次阿貍和未來星,的確是別開生面,同樣的,這一次的導演,也不止一個,而是由六個導演聯合執導。
有意思的是,這六個導演,都不是什么大導演,有二線導演,有普通導演,也有網劇導演等等。
可以說,這樣的組合,反正,王逸凡看了是怎么也不明白,到底阿貍傳媒和未來星傳媒是怎么想的。
當然,之后的演員的選擇方面,倒是沒有什么稀奇的地方,畢竟,大數據選演員,肯定是依照觀眾喜好來選的,這一點,倒是沒有什么可說的。
當然,阿貍傳媒和未來星傳媒這么搞,影視圈是有不少導演站出來看衰的。
比如盛唐九州這邊,陳航就表示:“編劇團隊分工流水線作業還可以接手,但是導演多了,電影的風格還怎么統一?這不是亂彈琴嗎?還有,大數據能懂電影風格?”
時代光影的當家導演,曹蒙也表示:“我挺不能理解的,如果是一部電影分成好幾個故事的話,那么每個故事一個導演,還不算什么,可說一個故事,六個導演來拍,最后聽誰的?大數據?大數據能分析觀眾的喜好,習慣,可說能分析內容嗎?能知道什么是風格嗎?”
而同樣的,萬盛環宇也站出來發聲,萬盛環宇執行總裁表示:“大數據就是汽車的后視鏡,照得是過去的路況,我們開車要抵達未來,靠的是油門和我們的眼睛。我們開到無人地帶怎么辦?還有大數據嗎?大數據很快被淘汰了。”
然后,華新這邊,倒是沒有人吭聲,畢竟,華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大數據的受益者,所以,悶聲發大財就行了。
不過,文藝導演卻是一個個都跳腳了。
相比起商業電影導演來說,他們的電影,還能夠享受到大數據宣發的便利,可是文藝電影卻很難享受到這方面的紅利。
其實不是說大數據在這方面不能給文藝電影做宣發,但是文藝電影導演,拍出來的電影,大多數時候,都是比較個人的。
他們一直都信奉藝術是少數派,文藝電影自然也是少數派。
而現在阿貍傳媒和未來星傳媒搞這么一套,豈不是在褻瀆電影?
“電影雖然是因為商業而出現,但是創作卻是藝術創作,大數據本身是機械性的,是沒有感情的,而電影創作,藝術創作,都是需要投入感情的,不過是嘩眾取寵罷了。”某位文藝電影導演這樣說。
當然,也有人反駁這些人的觀點,對于一些人來說,他們更相信,這些導演之所以反對,之所以看衰大數據戰略。
無非是因為利益受到了損害。
大數據戰略一旦成功,那么受到損害最大的,無疑是導演,名氣越大的導演,受到的利益損害就越大。
如果大數據真的成功了,那么豈不是可以說,今后大家比的就是明星陣容了,其他的,導演什么的,還有那么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