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辦法,年紀是硬傷。
你總不能找一個頂級的影帝,三四十歲的人來演杰克吧?
其實最初的時候,王逸凡是想要玩一把華國愛情故事的,但是最終還是放棄了。
沒辦法,這部電影對標的是全球市場,目標觀眾是全球觀眾。
所以,王逸凡最終還是選擇了沿用前世的劇情。
不是他不想弘揚華國文化什么的,而是實事求是地說,目前來說,這一點還是很難的。
好萊塢用了多少年的時間,才把好萊塢電影推廣到全世界各地?
不要小看那些不出名,或者名氣不大的好萊塢電影,實際上,比起《侏羅紀公園》《泰坦尼克號》《阿凡達》這些電影來,反而早前那些電影才是好萊塢電影最終能大殺四方的真正的原因。
為什么?
因為早前的那些好萊塢電影,讓好萊塢電影,北美的文化,主流價值觀,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全球觀眾進行了潛移默化的洗腦。
這么說吧,最早看好萊塢電影的人,聽著不是國語的對白,怕是都會覺得很奇怪吧?
很難有代入感吧?
特別是兩邊的很多文化差異,最初的時候,哪怕是好萊塢電影,也一樣得要撲街。
比如動不動就滾床單,動不動就法式拉絲,動不動就分手,離婚,巴拉巴拉的。
可是,正是因為那些電影,才讓全球的觀眾,開始潛移默化地習慣了這些東西。
然后再看的時候,就見怪不怪了。
而這一點,華國電影要走的路還很長。
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同樣的需要通過潛移默化,通過長時間來讓外國觀眾習慣,熟悉華國的一些文化,價值觀。
正是因為那些電影,打下的底子,然后才有了后來的《侏羅紀公園》和《泰坦尼克號》等等電影的爆發。
比如《泰坦尼克號》里面的露絲和杰克的愛情,說實話,如果沒有早前的那些電影對西方的愛情觀進行普及,估計這樣的電影上映,能讓國人觀眾罵出翔來。
同樣的,王逸凡這一次拍《泰坦尼克號》需要對標的是全球觀眾。
如果換了男女主角,那么必然要對劇情進行大手術,因為換成國人男女主角,怕是很多人都無法接受那樣的愛情觀和價值觀。
外國人總是把自由掛在嘴邊,但是這一套對國人來說,真的不管用。
甭管你有什么理由,出軌就特喵的就是道德問題。
甭管你有再多的說道,可是出軌,就是出軌!
但是換成是美帝人就不同了。
因為國人會在認知當中,清晰地把他們的身份定在西方人士的身上。
那么再看就不會有那么大的違和感了。
《泰坦尼克號》王逸凡找的男女主角,都不是什么頂級的好萊塢明星。
當然了,也不是什么一文不名的新人。
男主角,湯姆·杰克森。
雖然在名氣上不及史蒂文·李,但是在好萊塢也算是當紅小生了。
所以,這一點上,還真的很難和《探險家波克·龍帝之墓》相比。
畢竟,史蒂文·李,那可是真正的好萊塢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