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由多個部分組成。
最外圍的,是12個宛若花瓣的、正對著恒星的鐵鍋狀太陽能發電工廠,像是時鐘的十二個刻度,均勻等距的分布,同時由于光壓和太陽風的存在,這十二片花瓣般的發電工廠,可以產生一個后推的作用力,但這個力像是風吹磨坊一般,被巧妙的利用了起來,居然通過外環的連接結構,讓太空城市緩慢旋轉了起來。
圓環狀結構的太空城市,雖然轉動的十分緩慢,但由于它的直徑足有50公里之長,即便角速度很慢,但也能在寬度500米、周長超過157公里的形似筆直車道的“定居帶”上,產生0.5G的離心重力。
當然在中心的那根縱向連接軸上(像是一個圓柱體中心的軸),“定居帶”肯定不會只有一個,目前基本完工的是第一環“定居帶”,未來會建設足足十二個的平行環狀“定居帶”。
假設每個環的定居帶,可以容納30萬人。
乘以十二,意味著這座太空城市,最多能讓360萬人前來定居移民。
而這些只是純民用的設施而已。
像專門種菜用的“種菜工廠”,這類設施會在那根延伸向外的中心連接軸上,占據兩個新的環道,從事農業的生產。
另外還會拿出四個角速度不等的環道,安排輕工業生產活動。
以及專門儲存水資源和凈化空氣的環道各一個。
醫療系統、城市管理控制體系也要各占據一個環道。
太空城市的最外環與最內環,都要設置軍事防御體系,占據頭尾的兩個環道。
總計24個的環道,都有了合適的安排與利用。
但重工業體系以及未來的太空船塢,并不包括在內。
里維計劃先把太空船塢建造出來(即便非常簡陋),然后再在太空船塢內,讓智能工業機器人,制造一艘艘的多功能專用重工業飛船出來,把重工業的生產任務,全部放在機動性較高的工業飛船內。
目前結構簡陋的太空船塢已經搭建了起來,有一艘工業飛船正在緊張建設之中。
等那艘搭載核聚變動力的千萬噸位級的工業飛船,建造完工之后,再應用最先進的3D制造技術,估計會有超過100萬種的工業產品,可被生產出來,對藍水星的工業依賴度,將降低至50%。
大概又過十年之后。
第二代更先進的億噸級工業飛船制造了出來,可生產千萬種類級的工業產品,甚至包括芯片、顯示屏、離子發動機……就算性能明顯會差一些,但對藍水星的工業依賴度,將進一步降低到20%以上。
再又過幾十年后。
第三代的先進工業飛船制造了出來,太空城市的一切商品需求,就基本沒地面什么事了,完全能自給自足了。
所以在一番加速建設過后。
2025年的12月份。
這天,
手里拿著一個望遠鏡,看著頭頂的天空中,那個如同摩天輪,正緩緩轉動的,已有了大致雛形的巨型白色物體。
里維在自己的心里,刻了一個300的倒計時數字。
他嘴里略有些激動的呢喃說道:
“再讓人把‘第一定居帶’好好的裝修一下,建造幾棟漂亮舒適的房子吧,最多300天內,朕,就會居住在那高高的天上,每天為無數人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