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的發展,其實跟時代息息相關。”世麟侯說道:“相聲有繁榮的時候,就會有衰退的時候,這是一種規律。但是如果把不好的東西當成好的拿出來演,這是我們作為相聲演員的失職。”
“可是師哥,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大師的能耐……”蘇布冬還想補充幾句。
“不是觀眾選擇了我們,而是我們要選擇什么樣的觀眾,或者說選擇用什么樣的節目來面對觀眾。”世麟侯有些苦口婆心的說道:“今個我說一葷的,明天你說一臟的,這種三俗的東西說出來臟了我們的嘴也臟了觀眾的耳朵。”
蘇布冬聽到這番話,突然也就明白了為何后世朝野之爭如此激烈了。
在朝的堅持文明相聲,有問題嗎?
沒有。
在野的說點葷口相聲,因為要吃飯,有毛病嗎?
也沒有。
水火不容不過如此。
文明相聲根源在讓相聲提高地位上。
葷口相聲的根源在于觀眾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他們只能就這觀眾的喜好來說。
不說葷口能不能說好相聲?當然能,而且能說的非常好。但是問題出在哪呢?
那就是相聲的本質是什么?
有人說是諷刺,只有諷刺了,相聲才好看,好聽。
其實并不是這樣。相聲的本質是用群眾中最生動的語言去表現一種群眾的幽默,這種幽默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一種共鳴。
當電視遇上相聲,誠然是時代造就的一時之興盛,可更大的危機也緊隨其后。在電視上,相聲干不過小品,這是后來人們總結出來的一種規律,更有人說,相聲終將消失在電視舞臺上。
這種規律是如何造成的?一個是大量相聲人才流失。人才流失是因為只相聲畢竟單一,一些在舞臺上表演相聲的人才皆是十年一遇,結果井噴式的出現,但是舞臺就那么大點,上了你的節目,我的節目就不能上,所以相聲內部也在求變求發展,去干些其他的事,比如出演影視劇,演小品等。第二是市場的口味有所變化,隨著電視的普及,更多的人更喜歡戲劇沖突和動作更強烈的小品,而不是僅僅靠一張嘴勾勒出的畫面。這就是電臺和電視臺此消彼長所帶來的差別。再加上一味的歌頌而創作能力又跟不上,一味的追求曲高和寡脫離群眾,這是相聲陷入不好笑的根本所在。
如果要改變,并非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過來的。
今晚上注定這哥倆誰也說服不了誰,于是就僵持在這了。
世麟侯嘆了一口氣,說道:“小師弟,這事我看咱倆擱置爭議,你說的我也不全是反對,可總要再看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