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獵人很是誠惶誠恐。
“那么雁丘在哪?”山長又問他道。
“什么雁丘?”老獵人迷糊,難道說是那個年輕人的名字?
“就是汾水啊,那個人把大雁葬在哪里了?”山長問道。
老獵人連忙表示帶他過去,自己也正要回家。
“我是不是許久沒有帶你們去采風春游了。”山長有些懷念啊。
今天就是被這詩勾起了興致啊,不愧是千古絕篇。
可能再也見不到那對白玉璧人了,那就太過遺憾了。
這一路都興高采烈,學生們相互討論著。
最后還是有弟子讓山長講一講這詩,其他學生也紛紛豎耳聆聽著。
“此人才情舉世無雙啊,這等詩詞百年不遇,可是莫忘了這凡世有文曲在世,作詩如有神助!”山長感嘆著。“作詩必是神作。”
這位曾經是翰林士子,朝廷大學士,也是不由由衷欽佩。
“山長說的可是王川,可是眾人皆知這位晉太子連同晉軍正在魏國被我們攆著跑吧。”有學生不服氣,說道。
“對啊,那位
(本章未完,請翻頁)
老伯也說了,是一對新婚夫婦吧。”另外的學生說道。“可是這位晉太子啊,尚未娶妻。”
這個歲數了還沒娶妻其實也是有些不正常的。
這幫學生又在猜測討論了一陣能夠寫出這等詩詞的會是何人。
過了一陣,總算認真聽著山長賞析了。
“此詞乃新作啊,詞人筆力之深令人欽佩,也許我們之中窮其一生都不會遇到一首自己的佳作了。可是有的人,光是憑這一作,單篇可傾壓舉世才子了。”在這樣相同的時代,同一片天空下,有著這樣的人物,讓人欣喜又心酸啊。
也許他們一輩子都作不出流傳千古的名作,但會有其他人作出來的,瑰麗如寶,耀目千古。
給后人留下珍貴的文化財富。
又會妒忌苦澀和不甘,偏偏那個人不是自己呢。
“詞的上片在小序已敘事情梗概的基礎上追尋殉情成因:前七句以我觀物,放眼于巨大的時空中突出其長久廝守,同甘共苦、相依為命的深情厚感;后四句以我度物,模擬死雁之口,說出其殉情的原因。下片寫憑吊,前三句渲染雁丘所處環境的冷落寂寞;而且敘述為雁招魂及雁魂之凄苦;再論斷為情而死必將流芳千古;末四句點出壘筑雁丘的用意。”山長開始認真的講解著。“僅是如此,我們在讀這首作品的時候,身臨其境,如同發生在眼前一般。”
“此詞作足以絕響千古了,起句陡然發問似雷霆萬鈞,破空而來;如熔巖沸騰,奔涌而出。”山長贊嘆道。“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將自己的震驚、同情、感動,化為有力的詰問,問自己、問世人、問蒼天,究竟情是何物?”
“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復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情至極處,具是何物,竟至于要生死相許?”
“詞的開篇用問句,突如其來,先聲奪人,猶如盤馬彎弓,為下文描寫雁的殉情蓄足了筆勢,也使大雁殉情的內在意義得以升華。”
“下一句便在寫雁的感人生活情景。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歸,雙宿雙飛。有著比翼雙飛以世間夫妻相愛的理想色彩。從空間落筆,從時間著墨,用高度的藝術概括,寫出了大雁的相依為命、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鋪墊。”
“后面幾句是說大雁長期以來共同生活,既是團聚的快樂,也有離別的酸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形成了難以割舍的一往深情。長期以來,這對夫妻早已心心相印,癡情熱愛,矢志不渝。更是包含著詞人的哀婉與同情,也使人聯想到人世間更有許多真心相愛的癡情男女。也許詞人是感同身受,能夠明白那份真摯之情吧。”
“繼而對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動細致入微的揣摩描寫。當網羅驚破雙棲夢之后,作者認為孤雁心中必然會進行生與死、殉情與偷生的矛盾斗爭。但這種猶豫與抉擇的過程并未影響大雁殉情的摯誠。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后的理性抉擇,從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相依相伴,形影不離的情侶已逝,自己形孤影單,前路渺茫,失去一生的至愛,即使荀活下去又有什么意義呢?于是痛下決心……此四句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大雁心理活動的軌跡,交待了殉情的深層原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