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沒好處?目光要放長遠些。”
任弘跟他們講了道理。
“傅公雖令我與奚充國在樓蘭屯田,但吾等短期內能自給自足就不錯了,大軍使團往來,根本供應不及。若從敦煌運糧?隔著白龍堆根本不可能,發十石糧,人吃馬嚼,抵達時恐怕只剩下一石。”
“所以兩年之內,漢軍所食,依然要靠鄯善國提供。”
“南道諸國過去難以供應漢使,不多百多人過路,便多有怨言,只因綠洲城郭土地少,所種糧食畝產也少,只勉強夠自己吃。若能教其中原力田之法,讓麥、粟產量增加,才有多余供應漢軍啊。”
樓蘭鄯善是漢朝重返西域的第一站,是橋頭堡,只有將這里經營好了,糧食有富余,才有繼續向外拓展的可能。
所以任弘認為,大可將樓蘭鄯善視為漢之郡縣,將中原已有的先進農業技術推廣開來,這東西自然傳播極其緩慢,不主動提倡的話,牛耕再過個五百年也傳不到。
當然,他也有自己的原則:
第一,養蠶絲綢、炒鋼鑄造等漢朝核心技術必須嚴格控制,絕對不能出玉門關!
第二,千萬別為了逞一時之快,裝一時之逼,為了用正常途經也能解決的小麻煩,而在西域亂搞發明!
西域是諸多文明的十字路口,比如扦泥東邊的米蘭古城,后世在那發現了北印度的文字、波斯的錢幣、希臘的天使、犍陀羅的佛像、甚至是羅馬風格的布匹。
你鼓搗出的新東西,或許不會受中原待見,卻可能西流,從而對世界歷史產生劇烈影響!
苦得年年壓針線,卻給人做嫁衣。到時候東方不亮西方亮,那才是真正的大麻煩。
當然嘴上,任弘是不可能這么說的。
他大義凜然地說道:
“匈奴禽獸胡虜也,貪心不足,只知道對樓蘭勒索和奴役,要他們年年繳納牛馬糧食。”
“但大漢,卻是禮儀之邦,給鄯善帶來和平與秩序,日后還有豐饒的糧倉和繁榮的商路。”
“吾等屯田士,和匈奴僮仆校尉不一樣,不是破壞者。”
“而是建設者!”
一席話,既有大道理也有實利,說服了盧九舌等吏士。
任弘打算,等明日,鄯善王的即位典禮時,便要在宴饗上宣布漢朝對鄯善的技術援助,對鄯善的貴庶百姓,將這一席話再說一遍。
大漢重返西域,他們這些深入異域的吏士,不僅要屯好田,還要做大漢和平政策的宣傳隊,先進文明的播種機!
但就在這時,外面卻有鄯善國的譯長匆匆跑來,向他稟報:
“任侍郎,出大事了。”
譯長焦急下拜:“還請你快去,勸勸鄯善王罷!”
……
PS:第二章在晚上。
《洛陽伽藍記》記樓蘭、且末一帶:“城中居民可有百家,土地無雨,決水種麥,不知用牛,耒耜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