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千騎長們再也淡定不了了,面露不安之色,右賢王也瞪大了眼睛,原本勝券在握的他,這會卻有些氣急敗壞。
“這不可能!漢軍是如何將數百輛笨重的武剛車推上三壟沙,推過白龍堆的?”
……
才一會功夫,看似將遭到胡騎包圍突襲的漢軍,卻搖身一變,成了個鐵烏龜。
半圓形的陣列擺上武剛車陣,它們高大厚重如同壁壘,讓匈奴人再無沖擊的可能。武剛車陣后面,則是持刀荷盾的重甲士,持矛戟的長兵站在其身后,空隙里則是已將弩上好弦的材官。
在漢軍陣列中央,響起了緩慢而沉重的鼓聲,像是敲打在心臟上一般,在鼓點激勵下,三千漢卒緊緊站在一起,眾志成城,準備承受這場轟隆而至的胡騎沙暴……
可匈奴人卻在陣前兩里停下了腳步,馬匹不安地踩著蹄子,胡人們則面面相覷,等待右賢王接下來的命令。
“右賢王,漢軍結了武剛車陣,萬萬攻不得!”
幾個先前曾叫囂在此全殲漢軍的千騎長,此刻卻在力勸右賢王改變計劃。
無他,只因武剛車給匈奴人帶來的心理陰影,實在是太大了。
匈奴立國以來最為恥辱的漠北之戰,便是他們第一次吃武剛車的虧。
當時,衛青帶著五萬人行千里過大漠,與伊稚斜單于十萬大軍遭遇,伊稚斜也以為漢軍疲乏,自己穩贏。
結果衛青卻以武剛車環繞為營,穩住陣腳,讓匈奴人圍攻了半天卻毫無戰果,士氣大降。然后衛青又派出五千甲騎出戰,連破匈奴人數陣。
至日暮,大風驟起,沙石撲面,衛青竟全軍壓上,五萬人做出包圍十萬人的架勢,匈奴遂潰。
如果說那一戰,是因為“匈奴人少”的話,那李陵就用同樣的戰術告訴胡人,面對武剛車陣,十多倍兵力也討不到便宜。
還是在浚稽山,當時右賢王的祖父,在位的且鞮侯單于先以三萬騎圍攻李陵五千人。李陵手下幾乎全是荊楚步卒,也不慌,結武剛車陣,千弩俱發,匈奴應弦而倒,三萬人竟被五千人逼退。
且鞮侯單于急了,調集周遭數百里所有牧民,以八萬騎再度追擊圍攻,又靠武剛車陣防守反擊殺傷了數千人。
若非軍候管敢投降匈奴,向單于告知李陵既無后援,五十萬支弩矢也已耗盡,說不定就被李陵走脫了。
經此兩戰,匈奴人再見到武剛車,都失去了進攻的勇氣。
面對這種為匈奴人量身打造戰法,他們是一籌莫展。即便馳騁到近處,面對武剛車和漢軍的夷矛陣,馬匹亦躊躇不敢前。拋射進去的箭矢,頂多殺傷一些沒有防具的民夫、弓手,若是強攻,對方死十個人,他們卻可能損失上百人。
這是硬茬啊,所有人都看著右賢王,等待他的命令。
右賢王也沒料到漢軍能跨越險阻將武剛車推到西域,只先讓游騎去試探。
結果,派去試探的上千騎才到三百多步外,還來不及搭箭,漢軍陣列里就射出來十多支弩。
孩臂粗的恐怖弩矢直接將一匹馬射死,更有個倒霉蛋,直接胸口挨了一矢,整個人飛了出去,菱形的弩矢透胸而出,當場就死了。
匈奴人大驚,連忙退了回來,而右賢王的臉色更難看了。
“大……大黃弩!”
那是漢軍射程最遠的弩,力道有十到十二石,需要兩個人才能開。昔日李廣率四千騎出右北平,為匈奴四萬騎所圍,李廣親持大黃弩射匈奴裨將,殺數人。
這種弩十分笨重,一般布置在烽燧和城頭,可漢軍這次卻一口氣帶了十多架出來,配合上武剛車陣,很難不讓人絕望。
匈奴人徹底失去了戰意,這是野外會戰?和攻城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