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央宮的核心建筑雖然是巍峨高大的前殿,但那更多時候和天子一樣,只是個擺設。
大漢朝真正的心臟,在未央宮省中少府官署附近,幾間不起眼的小院中,這便是尚書臺。
尚書本來只是隸屬于少府的小官,在秦時始皇帝批奏海量奏疏忙不過來時去協助皇帝辦公,出納章奏而已。
在秦與漢初,百官郡縣的奏疏要先交給丞相府批閱,丞相府再轉御史大夫府給出意見,雞毛蒜皮的兩府自己處理掉了。只那些兩府無權決策的才到皇帝手中,此乃納奏流程。
皇帝下達的詔令則稱之為出令,流程與納奏相反,御史大夫和丞相若是覺得不合適,甚至能舉駁封還——雖然基本沒人敢這么干,但君權和相權有微妙的平衡。
可到漢武帝時,事情起了變化,武帝剝奪了丞相、御史大夫這二府的權力,轉而抬高了尚書臺,挑選親信“領尚書事“,使其作為中朝中樞。
臣下章奏先上尚書臺,尚書臺擬定初步意見后呈交皇帝,作為決策參考。從此外朝兩府拱手,而中朝權力漸大。
以皇帝為圓心,可以畫出一環套一環的集議圈,而中朝官組成的小圈子,是離皇帝最近也最小的一個。
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后,更是不得了,郡國九卿要準備兩份奏疏,一正一副,尚書臺開啟副封,有權決定何種文書要交皇帝裁決,何種文書寢而不奏。
皇帝幼弱多病,極少過問政事,于是尚書臺已極皇帝、兩府的權力于一身,到了兼職中外的程度。
時人有言:“政事一決于光,視宰相、御史大夫亡如也。”
至于大鴻臚和博士?那是什么東西。
究竟是不是九卿兩千石并不重要,那些得到諸吏、諸曹、中常侍加官的中朝官員,緊密團結在大將軍霍光周圍,他們,才是決定國家大事的人!
至于外頭吵吵嚷嚷的賢良文學?連大鴻臚韋賢都被霍光故意排斥在中朝之外,他們的反對意見,根本不會被參考。
“怎么能這樣呢,真是一點都不‘民主’啊。”
任弘心中暗笑:“但夠高效,我喜歡!”
他今日因為是上疏者,又有中常侍之加官,故得以進入尚書臺,只是列位將軍如廁的如廁,更衣的更衣,現在只有任弘這小蝦米先來此等待。
除了首席的位子肯定是大將軍霍光的,小廳堂里還有幾個座位,依次相對排列。
任弘數了數,不算自己,包括霍光的位置在內,尚書臺集議常設的座位,一共八個人。
“這八個人,就是大漢朝權力決策的核心領導!都是誰誰誰呢?”
正想著時,一位銀印青綬的公卿便已邁步而入!
……
PS:
晚上還有兩章。
另外推薦一本歷史好文《冠冕唐皇》,隔壁九歲蘿莉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