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大軍從空無一人的白山北麓掠過,目標直指漢人要塞而去,雖然漢軍在北庭的主要據點是西且彌城,但那座新城占據了通往車師的要道隘口峽谷,是必爭之地。
可當先鋒漸漸靠近時,郅支卻為遠處看到的情形一驚,不由揉了揉眼睛。
那一道連綿向兩側眼神的灰黃色細線,讓郅支熟悉而又陌生。
熟悉是因為,這是漢朝北境,從遼東延伸到敦煌玉門關的長城,夯土為塞,擋住了騎兵的馬蹄,是每次匈奴妄圖入塞,都繞不開的壁壘。
陌生則是因為,它居然出現在了北庭,出現在了天山腳下!
但郅支在眺望后,又不得不承認,這長城確實修得巧妙,正好卡在了一道寬達二三十漢里的峽谷“白水澗”上(烏魯木齊達坂城鎮)。
其左邊是一片廣闊的鹽湖,右邊則是天山北麓崎嶇的山地,長城取當地碎石,夾沙土夯筑而成,隨山巖而走,每隔百步就修了一座烽燧,十分密集,可以相互照應到,長城的左、中、右還屹立著三座障城,而以中央扼住道路的那座最大。
眼下若從高空鳥瞰,便會讓人覺得,漢軍是在以巍峨連綿數千里,高達萬徹的天山為長城!
郅支收起了心中對未來的遐想,他遠沒有看上去那么莽撞,只覺得被雪山和長城的組合晃有些眼暈,這注定是一場不好打的仗啊,他喚來呼揭王,問他:”這城叫什么?“
“因扼于達坂隘口之上,故漢人稱之為‘達坂城’!”
……
達坂城,這就是副都護常惠帶著任都護從西域各城郭征召來的民夫,以及漢軍戍卒三千人過去兩年的成果,在開春五千游俠兒抵達后,抓緊完成了最后的建造。
北庭是為反攻匈奴而設,但孤懸域外,匈奴來此遠比大漢方便,故在進攻之前,先得想著如何防守。
對大漢這種基建狂魔而言,修長城自然是第一選擇。
相較于孝武時派遣十八萬民夫,用長達千里的長城將整個河西走廊包了起來,以隔絕胡與羌之路”,甚至將從玉門關往西,列亭障至牢蘭海,這道不過三十漢里,區區三座障塞,數十個烽燧的工事,壓根不能叫長城,短城還差不多。
“古有秦王踐華為城,而如今,都護則是踐天山以為城!”
馮奉世站在任都護親自命名的達坂城頭,匈奴人果然還是來了,烽燧已經點燃了薪火,狂風將煙吹得四散,而號角鼓點也已敲響,一同響起來的,還有戊己校尉韓敢當招呼游俠兒們的大吼:
“諸君速速備戰,胡虜又來送人頭了!”
……
PS:第二章在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