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絕對不是開玩笑,所以說陳靜太了解葉麟了。
既然葉麟讓二姐去街道上班,那么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說實話,之前她也不一樣讓二姐去掃大街,可是在知道葉麟的意思以后,她馬上改變了主意。
“小靜,你怎么也……你剛開始可是反對的啊!”
“我改變主意了不行嗎?”陳靜笑了笑看著二姐。
陳靜說這話的同時,心里也在說道:二姐,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如果這件事是別人說的,我可以不當回事,但這件事是葉麟說出來的,那么我就不能不當回事了,你是不知道葉麟有多妖孽啊!要不然根本不需要我說,你自己就去了。
有時候對一個人太了解也不是什么好事,就像現在的陳靜,葉麟一句話,就讓她有點提心吊膽。
當然,同時還很慶幸,如果今天葉麟沒有說這件事,以后很可能會發生什么大事,而且是讓她和家人都后悔的事。
“小靜,咱不帶這樣的,你看這樣行不?我不去街道,以后我要上班了,我多給家里拿錢。”
“不行,再說了,打掃衛生也是上班,雖然說一個月沒有多少錢,但也是一份工作。”
其實打掃衛生和去工廠上班工資是一樣的,剛去的時候都不多,只有十幾塊錢,等成為正式工以后,每個月同樣拿三十七塊五。
只不過去工廠上班好聽一些,而打掃衛生聽上去不好聽,而且還讓人看不起。
這很正常,就算是在后世,不還是有一些自以為是的人罵臭掃大街的嗎?
葉麟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想的,如果沒有那些掃大街的,他們可能每天都生活在垃圾堆上,還有什么臉去罵人家。
工作只是一份職業,不分高低貴賤。
當然,這只是很少一部分人想的,大部分人來說,還是很在乎這個的。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陳靜的二姐去街道上班了,掃大街,等她相親的時候,對方知道她是掃大街的,就算是正式職工,估計也不會很樂意。
雖然說她也不比在工廠上班的那些人賺的少。
人就是這樣,有時候嘴上說不在乎,可是心里還是很在乎的。
但是就目前來說,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就算是去掃大街,那也比上山下鄉好吧!
再說了,只要留在城里,就有機會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六八年十二月,毛爺爺下達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鄉運動大規模展開。
六八年當年在校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六六.六七.六八年三屆學生,后來被稱為“老三屆”),全部前往農村。
知青被人們歡送踏上遠去的列車的時候,是一身軍綠色服裝,有軍帽但無相徽、領章,胸前一朵鮮紅的大花,垂下的絹條上印著“光榮”兩個字。
知青們不僅自備軍帽、軍挎包,還要在“軍挎”上鄭重地繡上鮮紅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
軍服已經普及,神秘感便轉移到軍服的真假之上,發展到極端時,馬路上常有突然的“搶軍帽”事件發生,當然這必是被識貨的人看出是真軍帽。
文***命中,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總人數達到一千六百多萬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來到了鄉村。
這是人類現代歷史上罕見的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大遷移。全國城市居民家庭中,幾乎沒有一家不和知青下鄉聯系在一起。
上山下鄉的目的地很多,包括云南、貴州、湖南、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政府指定“知識青年”勞動居住的地方,通常是邊遠地區或經濟落后、條件較差的縣。
這一做法很快就成了既定政策。在當時,有一部分青年是“滿懷熱血”地投入到這場運動中,所謂“滿懷豪情下農村”,“緊跟統帥毛爺爺,廣闊天地煉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