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七載深秋十月,李嗣業從長安回到北庭治所庭州城,他從長安回來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提升北庭三軍的基本待遇。這個時代邊軍的基本待遇已經定下來了,最底層的兵卒每月絹一匹,粟米一石,一年十二匹絹,粟米十二石。
這個待遇換算下來到底是多少呢,由于絲絹在大唐是硬通貨,遠比時而膨脹時而緊縮的開元通寶貨幣要穩當的多,生絹一匹的價格是五百錢左右,粟米十錢一斗,一石是近百錢,一個普通兵卒的月待遇是六百錢。
安西四鎮的待遇稍微高些,合計下來將近一貫,禁軍御林軍和龍武軍的待遇是邊軍的三倍。而待遇最低的,就是北庭節度使麾下的募兵。他們手中無田,每月只發放粗麻一匹,青稞一石,有私馬者馬料一日補給五升。表面看上去與其他邊鎮的數量一致,但這純粹是自欺欺人,麻布一匹的價格不過百余錢,青稞更賤,甚至在河西等邊鎮,青稞是當做飼料來使用的。
他曾親自去一個長征健兒的家中視察,兵卒家中有一個妻子,面黃饑瘦,兩個孩子衣不遮體。他們三口人每天要消耗四斤糧食,就算頓頓吃青稞糌粑,一石到達月底也不會有余糧,兵卒家中沒有養任何牲畜,冬天沒有御寒的衣物,日子很是凄苦。
由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轉換初創,等于是摸著石頭過河,軍餉存在不少的缺陷,長安禁軍普遍偏高,邊軍又普遍低。邊軍的戰斗力與待遇的比例正好與禁軍呈反比。
李嗣業與趙玼和臧希晏開了內部會議進行商議,絕對只漲底層什長和兵卒的待遇,每月發放生絹一匹,粟米一石外加青稞一石,什長生絹一匹外加火麻布一匹,糧食與前者照舊。條文由行軍掌書記岑參起草,最終成文張貼在庭州交河金滿等城池的城墻上,同時也張貼遍了北庭所有守捉城。
同時李嗣業還下令,北庭三軍中有家眷,并且在本地擁有戶籍者,頒給永業糧田二十畝。升餉的消息傳出,轟動了瀚海軍、天山、伊吾等三軍的軍營。
他們中有些人在軍中服役已經有二十余年,卻因為待遇太低無法成家。就算許多生長在北庭本地的胡女,也都愿意嫁給奔波行商的商賈,不愿意嫁固守窮困的征夫。往輕了說軍漢們為大唐守御邊關,卻窮得沒有了第三代,往重了說,北庭軍經過鮮血洗禮的優秀基因未能遺傳下去,直接使得整個北庭軍后繼無人。往更嚴重了說,整個磧西都沒有造血功能,一旦河西走廊被切斷失去中央的輸血,能夠堅守就是安西北庭那些后繼無人的白發老兵。
一時間李嗣業的威望和軍心所向,超過了過往的任何一位北庭節度使,廣大兵卒們都贊不絕口。
這還只是他的初步計劃,今年內他要利用手中的權力,給天山軍和伊吾軍各招募一千人的兵力,并補全他們的鎧甲兵仗。
甲胄和兵仗才是真正的內耗,而且有錢都不好使,少府監治下的北都軍器監各署包括武庫在內,都需要少府監和兵部的共同批文,才能夠根據邊軍的定額集中采購。
當然制度有漏洞,也是可以從中鉆空子的,只是需要更多的錢。長安城中盤踞著明面上暗地里許多勢力,只要有錢,他們就能給你搞到一切想搞到的東西,
一切又都回到錢這一方面。沒有錢財寸步難行。
戴望在印度和蔥嶺已經經營了一年多,他的商路起步已經初步成功,眼下就看這個生財機器到底有多大的產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