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皇帝興致不高,楊國忠也意識到自己是說錯了話,只好悻悻地閉上了嘴。
李隆基轉身對李嗣業說道:“嗣業,以你的功績,如今就算是封個王也不為過,但你尚且青壯,且來日方長,即使是海內珍饈,也不能一頓都吃光罷。所以朕授你為開府儀同三司,勛官為柱國,入凌煙閣畫像,賜爵為英國公,食邑兩千戶,授田四千畝。”
李嗣業連忙放下酒杯,躬身叉手說話:“多謝陛下隆恩,嗣業愿意為陛下守更多的疆土,挑更重的擔子。”
他這么說是暗自向皇帝討兼任河西節度使,從去年開始,安祿山已經是河東范陽平盧三鎮節度使了,這三鎮可是含金量極高的邊鎮,兵力多寡絕非北庭安西可比。他如果能把河西兼任過去,以安西為首的精銳和北庭軍,河西諸軍形成一個體系內的軍事陣營,以區分安祿山一伙的東北軍,這便是純正的西北軍了。
李隆基不知道是沒聽明白,還是另有打算。哥舒翰和安思順的官位安排順暢之前,李嗣業感覺還是有機會的。
他從懷中掏出一本冊子雙手呈送遞給圣人,高抬起頭挺胸說道:“這些都是在遠征河中大食戰役中表現突出的士卒和校尉,其中士卒四千人當賞,校尉三百人可授將職,還請圣人定奪。”
李隆基放下冊子,贊同地點頭說道:“可矣,朕根據行軍方志所觀,安西軍經歷數戰,均是下陣上獲,當得起這樣的獎賞。朕特許,所有有功士卒,俱進勛官武騎尉,所有有功校官,俱進歸德郎將與中郎將。”
李嗣業連忙叉手說道:“嗣業替安西諸多士卒校尉謝陛下升賞。”
李隆基笑著捋須說:“將士用命,自然當賞。”
這些將領所受的,都是唐代的勛官十二轉制度,凡以軍功授勛的,戰場上或戰后由隨軍的書記員記錄戰前的情況,戰爭的過程和勝負的結果,同時要記錄每個官、兵殺死或俘虜敵人的數字,上報到尚書省吏部。吏部的司勛郎中反復審查,驗證為實,然后擬定官階,奏上皇帝,等待授官。
以戰前的條件分:以少擊多為“上陣”;兵數(包括戰士人數和裝備)相當為“中陣”,以多擊少為“下陣”。按戰爭的結果分:殺死或俘虜敵人的百分之四十,為“上獲”;殺死或俘虜敵人的百分之二十,為“中獲”;殺死或俘虜敵人的百分之十,為“下獲”。
按照戰前的條件和戰爭的結果,綜合起來,擬定“轉”數。上陣、上獲為五轉;上陣、中獲為四轉;上陣下獲為三轉,以下遞減類推。
勛官沒有職務,不管事,僅僅加官而已。勛官要入仕參政,則依照門資、出身的規定。
李嗣業又向皇帝叉手說:“這次遠征有大將田珍,段秀實,程千里,馬磷等人奮勇爭先,臣請陛下酌情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