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天亮之后,郭子儀已經得知李嗣業率軍撤出靈寶,擁有前車之鑒的他自然不會上當,只派出幾隊斥候探查,斥候們回來后向他稟報,表明河西軍確實已經撤退到陜郡。
郭子儀決定整訓軍隊靜觀其變,駐守潼關的唐軍派系太多魚龍混雜,如果真要出去與李嗣業野戰,也必然是全軍覆沒。他沒有隱瞞實情,而是主動向皇帝上表,表明眼前的厲害關系,以及再次重申潼關的重要性。其實所有的話里都透露出一個意思。皇帝你要是不想再次搬家逃離長安的話,那就不要聽信錯誤的傳言,只要駐守潼關的軍隊尚在,保住關中就等于保住了大唐。
李亨的心態與當初的李隆基完全不同,當初的皇帝盲目自信,以為大唐的軍隊有能力迅速平定叛亂,才致使出現騷操作。
而如今李亨自從鄴城之敗后,李嗣業的突然反叛,讓唐軍的實力直接落入了低谷,他現在從心態上都認定,唐軍實力和狀態都處在收縮防御階段。
但為了防止郭子儀對關中乃至潼關駐軍形成完全控制,先是下了一道封賞圣旨,把郭子儀的幾個兒子都加封了官職,然后命太子李豫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奔赴潼關,代替他鼓舞士氣,緊接著又下了一道圣旨,把魚朝恩和程元振都封為了天下兵馬副元帥。
這樣看來權力似乎集中在了大元帥一人手中,但太子李豫只是去潼關巡視,并沒有長駐,他激勵了士卒之后便被皇帝召回了長安。這下潼關完全變為了三駕馬車,魚朝恩、程元振,郭子儀各自掌握三分之一軍隊,平起平坐互不統轄。李亨為了使他們行動方便,下旨命令他們做出重大決定必須三人同時簽署軍令,如果三人意見相左,則將矛盾上交到長安,由太子決策。
實際上魚朝恩和程元振都是宦官李輔國的親信,由此可見潼關的大權實際上都掌握在了李輔國手中,這種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讓身在其中的郭子儀也深感為難。
……
這時一個對李嗣業不利的消息傳到了長安,當初半路引退的一代謀士李泌走出了衡山道觀,沿著武關道準備回長安開始他拯救大唐的逆旅。
離開道觀之前,臨近宮觀的一名道長左公拜訪了李泌,提出了頗具深度的問題:“自叛亂以來,朝廷總是舉步維艱,忠義之士行忠義之事卻屢遭重創,叛逆賊人卻橫行無忌總能獲得出路,這難道是天道不公嗎?”
李泌直言反駁道:“這關天道何事?忠義之人行忠義之事,自然要被道義束縛手腳,一時陷入劣勢。他們不但要拯救蒼生,還有要維護現有道義。而叛賊行不義之事,自然無視道義,才一時橫行無忌。但天下人心思定,愿意維護道義的人終究占大多數,逆賊雖能猖狂一時,卻不能永遠猖狂。”
“原來是這樣,”道長沉默片刻,突然問道:“但如果有這么一個人,被道義束縛的時候可以無視道義,但道義對他有用的時候,他又跳了進來。如此反復橫跳,使道義淪為他手中的工具,該如何破?”
李泌思索了半晌,竟然沒有想到一個破解的辦法,遲疑地說道:“公道自在人心,這種人雖得逞與一時一世,必遭后世唾罵。”
他說完這番話后,便跋涉千里入長安,身邊只有一個童子,一襲道袍,一柄拂塵,身無長物。
李泌進入長安后,皇帝連忙派人將他迎入大明宮,當天是六月酷暑的一個下午,李亨躺臥在病榻上,宮女們手持宮扇用力扇動著為他驅除酷暑,門外響起太監圓融的參贊聲:“衡山白衣道人李泌參見陛下。”
李亨聽得李泌回歸,頓時翻身從床榻上坐起來,臉上露出興奮之色,連病痛也消解了半分。
他剛要下榻穿靴,李泌已經來到了面前躬身叉手道:“山人參見陛下。”
李亨聲音中有幾分哽咽,端正坐姿激動地險些流出淚水來:“長源啊,朕日盼夜盼,終于把你給盼來了,如今社稷又進入危亡之局,希望長源能幫朕挽救大唐社稷。”
李泌盤膝坐在李亨面前,侃侃而談道:“陛下請放心,我大唐歷經百年蒸蒸日上,就算因叛亂跌入低谷,但有太宗高宗以及太上皇開創的盛世,人心尚在,人心可用,叛逆之臣雖猖獗一時,但終將敗亡。先前陛下派郭子儀前往潼關駐守的決定是英明的,不論中原局勢如何變化,李嗣業如何誘敵,潼關防線守軍切記不可輕出,這是大唐社稷最后的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