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固大夫放心,末將定然守口如瓶,斷不會泄露半個字。”
仆固懷恩朝他擺了擺手,校尉慌忙謝恩退了出去。
郭子儀滿面愁緒地說道:“此事只能瞞得了一時,李嗣業進入關中的事情終究還是會人盡皆知。懷恩,我們如之奈何啊?”
仆固懷恩走到郭子儀身邊低聲嘀咕道:“瞞不住三軍將士尚可挽回,但是必須要瞞住陛下才行。”
他連連搖頭:“不可,欺瞞君上且不說是大罪,如今李嗣業一入關中,長安便是危如累卵,我們豈能罔顧陛下的安危,萬一朝廷上下落入賊子之手,我們就將成為千古罪人。”
“可令公想過沒有,郭英義在龍門渡口失守,他損失的兵力不過七千余人,我們在蒲津渡尚有五萬兵馬,潼關也有兩萬人固守,更別說陛下守御皇宮的御林衛也有兩三萬人。李嗣業雖兵強勢足,但他戰線拉長補給吃力,且將兵力分散在了潼關和上黨等地,如今在關中的兵力比起我們只少不多。令公起大軍與其決戰尚不知勝負,又何必自暴自棄?”
“如今最大的問題就是閹人和皇帝,這些閹人成事不足敗事有余,若是讓他們知曉龍門渡失守,必然要勸說皇帝南逃。我們唯一的生機就在這里,現在關中軍民人心尚在,三軍將士尤在保衛圣人,保衛長安,若是讓他們得知皇帝再次逃遁,恐怕就是再熱的血也要涼了,到那個時候,令公就算再有抗敵之膽魄,恐怕也無力回天。”
郭子儀閉目進入短暫的沉默中,許久才睜開眼睛緩緩問道:“你的意思是?”
仆固懷恩湊到他耳邊壓低聲音道:“如今囤積在蒲津渡的只有朔方、龍驤二軍,這龍驤軍握在閹人魚朝恩手中,令公無法統轄,如此尾大不掉,如何能與李嗣業的西涼強兵作戰?況且這魚朝恩若是知道龍門渡失守,必然要在第一時間內報告給陛下,實在是一個不得不除的釘子。”
“令公你身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可以給他發號施令命他北上龍門渡作戰。這魚朝恩自詡為圣人和李輔國的親信,素來倨傲自負,必然不會聽從令公的命令,那么令公就以軍法從事將他殺死,將他的兵權奪到手中。然后搶先率兵前往長安近郊,與南下的李嗣業決一死戰,若令公能強諫陛下御駕親征,則我們的獲勝幾率越大。”
“令公只要擊敗李嗣業,您的聲望將會達到頂點,到時候是進是退,全憑你一人做主。”
郭子儀心驚且又無奈,仆固懷恩說的這些事,從隱瞞龍門渡兵敗,到殺宦官,奪兵權,再到強諫皇帝親征,哪一件事情不是在挑戰皇權?把這些事情全部經歷一遍,到時候就算能勝,和造反又有什么區別?他忠心耿耿半生扶持大唐,豈能為這不忠之舉。但若是不這樣做,仆固懷恩所預料的事情都會發生,皇帝南逃,人心盡喪,三軍士氣跌落,宦官掌握兵權。在這種情況他就算有神仙的手段,也無法與李嗣業抗衡。
這是他人生迄今為止的最為漫長的思考,關乎人生命運,關乎天下安危,也關乎大是大非。然而他并不是優柔寡斷之人,做出決定即使是錯誤的,他也愿意為之承擔所有惡果。
最終他輕輕地搖了搖頭,對仆固懷恩說出了自己的理由:“我若是這么做了,和安祿山、李嗣業之流有什么區別?君為社稷之本,我豈能罔顧陛下的安危?人生在世不過是順天命,盡人臣的本分而已。我不相信經歷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大唐會挺不過這場戰亂。”
“去把龍驤軍使,中使魚朝恩請過來。”
“令公!”仆固懷恩跪在地上痛聲惋惜地說道:“這是令公行大義之舉,立萬世之名的唯一機會,你難道就不再考慮一下嗎?”
郭子儀怔立片刻,毅然回答道:“我意已決,你休要再勸。去請中使魚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