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乾元二年秋,李繼玄元朔元年,燕史思明順天元年,這是同時存在的三個政權的年號。
這一年的秋季十月,史思明進攻太原失敗,河東節度使鄧景山獲得了最后的勝利。
鄧景山從勝利的喜悅中回過頭來往南張望,卻發現上黨早已易手,朝廷也已經再次丟失了關中,皇帝李亨直接南逃去了襄陽,他已經無人可效忠。而且眼下也處在了兩大叛賊的夾縫中,只要被他們兩面夾擊,他必死無疑。
在鄧景山看來,最大的威脅不是遠在幽州的史思明,而是蟄伏在上黨的李崇豹。
他的判斷是正確的,史思明雖然已登基稱帝,但幽州與并州不是一個地理范圍,史思明若想要入河東,就要受到地形的阻擋和限制。但李崇豹占據的上黨就在河東的地理范圍內,對方占據著上黨盆地和整個太行山、太岳山南段,只要李崇豹穿過太行山和太岳山之間的山口,就可輕松北上攻克太原。
鄧景山之前還尚未感受到自己要經歷命運的抉擇,但現在他已經有了危機感,他應該考慮一下,大唐社稷一旦不存在,他又當何去何從。
他最終決定率軍南下攻克上黨,就算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也要把河東這塊地全部掌握在手中。
李崇豹得知鄧景山要進攻上黨,提前率部進軍武鄉縣和沁縣一帶駐守,依仗地形險峻只守不攻,鄧景山接連進攻了兩個多月,都被李崇豹帶兵擊退。鄧景山只好率部撤向了太原,繼續堅守河東,尋找新的進攻時機。
李繼玄登基剛一個月,李嗣業便向傀儡皇帝請旨意,要親率六萬之眾穩定河西走廊局勢。為什么說是穩定而不是收復呢?因為這時河西走廊還尚未全被吐蕃占領,至少河西四郡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都還在收縮防御的朝廷手中。
他留下燕小四鎮守長安,又任命曹安定為京畿留守,程元振為內侍省監事兼右監門衛大將軍,以三駕馬車的結構來保持長安后方的穩定。
眼下是最佳攻略河西的時機,吐蕃人雖屢屢侵犯,交通要道和主要城池還掌握在唐軍的手中。如今朝廷新敗龜縮江東,武關方面不會有任何壓力,潼關有田珍坐鎮,但史思明在太原新敗,暫時不會有力量進軍中原,他唯一需要提防的是逃往漢中的郭子儀。
這位郭司空可是唐王朝大大的忠臣,他可以肯定郭子儀將會是最后一個被他消滅的對手。李光弼可以投降,仆固懷恩可以被逼反,但郭子儀憑借頑固的意志,絕對可以堅持與他抗擊到最后,到那時就算大唐王朝被消滅,只要沒有消滅郭子儀,他就沒有安穩消停的一日。
所以他出發河西前,他特意安頓阿史那啜律為鳳翔郡太守兼任大散關守將,監視陳倉道的動向,其余三道如褒斜,黨駱、子午道均有得力守將坐鎮,由燕小四和曹安定協助中書侍郎兼雍王世子李旭監管。
元朔元年十一月初,李嗣業以侍中徐賓為行軍主簿,段秀實和白孝德為左右先鋒,率七萬河西軍進軍隴右道。
現任河西節度使楊志烈坐在涼州城內待守觀望,從長安傳來的消息一個比一個糟糕,也使得楊中丞的心情逐漸惡化。他認為自己是時候調整心態了。如今河西空虛,急需得到中原朝廷的援助。他覺得自己不妨放低標準,不再苛求大唐還是以前的那個大唐。快要餓死的孩子還在乎是不是親娘,只要有奶便是娘。
李嗣業大軍到達蘭州時,蟄伏隱藏在寺廟中的道長趙正一徹底恢復了生機,他一把鼻涕一把淚抹著嚎哭道:“主公,我在蘭州擔驚受怕地等了你兩年啊,我就知道你會回來的,我沒有白等。”
李嗣業扶著他的肩膀安慰他道:“你放心,我今日與你團聚,絕不會再把你拋下。由于這二年來被朝廷阻隔在中原,燕小四的玄武炮營浪費完火藥彈丸,就再也沒有找到補充,如今我要立蘭州為隴右道之京畿,在此設立蘭州軍械司,任命你為工部尚書,加爵位金城公。
老道長激動地連忙跪地叩首:“多謝主公賜給我爵位,只是貧道乃化外之人,豈能領受世俗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