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巧妙地說道:“大夫,我前日聽說史思明將幽州的財物搬往了草原,由此可得知他麾下的胡人兵馬是哪來的。用錢財換來的幫手,何來同仇敵愾之說,所以敵軍看上去聲勢浩大,但實際上卻參差不齊。沒有遇到強敵阻力自然勢如破竹,可一旦遇上硬骨頭,他花錢雇的那些契丹,奚人、同羅人未必真心為他賣命。”
黃抱節聽了感覺頗有道理,只是他內心尚未改變主意,投降歸義這種事情做的多了,會變成一種習慣,他就是抱著混的姿態來對待自己的職業生涯。
韋應物眼角瞟見他的神情,再上前一步說道:“屬下有一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哦,韋先生但講無妨。”
“大夫為河東節度使,應當知曉河東之重,如今太原處在范陽和長安的夾縫之中,雙方來往俱如強風。大夫應當如松柏緊緊立足在泥土中,但若是做墻頭之草,東風來的時候順從東風,西風來時又順從西風,可這東風西風將會一次比一次猛烈,到時候他們將不再給您變成松柏的機會。”
黃抱節被這句話給警醒,他眼下在河東想要自立是不可能的,但若是做墻頭草更危險。史思明雖來勢兇猛,但在綜合實力的對比上,李嗣業手中控制的兵力還是更勝一籌,戰略縱深也非史思明可比,利弊權衡之下得到李嗣業的支持堅守太原才是取勝之道。
幸好從關中調撥來的十萬石糧食運進了太原城中,足夠城中兵馬堅守五個月有余。
經過一系列的心理變化之后,黃抱節召集眾將便只字未提投降的事情,而是給眾人鼓勁打氣說道:“敵軍來勢雖強,但我軍有太原城深溝高壘,還有雍王次子李崇豹將軍親率的四萬飛虎騎前來相救,敵軍必然鎩羽而歸。”
將領們對于大敵當前并無黃抱節所想的那么畏懼,河東常年作為邊塞之地,民風素來彪悍,安祿山起兵之后就曾派人數次進攻太原,均兵敗而歸,就連最近不通軍事的鄧景山也憑著意志堅守了數月,致使史思明只能止步于河東。這次別說有李崇豹率軍相助,就算沒有他,他們照樣能夠堅守四五個月,讓史思明徹底對河東絕望。
……
李崇豹接到黃抱節的求援信后,立刻率軍從武鄉出上黨,前鋒派出的斥候查探中突然得知史思明大軍已經抵達太原城下。李崇豹果斷決定暫停前進,駐軍在平遙和太谷縣之間待機出擊。
田承嗣率軍包圍太原后,只進行了兩次試探性的進攻,但太原城城防堅固且地勢較高,無論水攻還是火攻都不會有效果,田承嗣只好暫時停止進攻,放任部隊游走在太原附近。
他給史思明上了一道奏疏,給對方講述自己準備圍點打援。李嗣業絕對不會放任太原城不管,只要將前來援助的援軍給擊敗,再給太原城施加許多壓力,城內的守將必然堅持不下去,最終選擇出城投降。
他選擇圍城打援還有不得已的原因,燕軍中的最強戰力多數來自于招募的契丹和同羅騎兵,這些人是在馬背上突襲的好手,但論起攻城來卻落了下風,以己之短攻彼長是誰都不愿意做的事情。
河東雖然地形復雜,但表里河山說的只是外圍的太行山脈和呂梁山脈,晉中平原上還是相當平坦的,他已經將主戰場預設在太原和周邊縣城附近,并且不斷派出騎兵游走在各縣之間,監視來自上黨方面的動向。
李崇豹最先駐扎在太谷縣,與太原城之間只相隔一個清徐,田承嗣刻意將清徐方向的兵力布置薄弱,造成四面圍城的假象,吸引李崇豹前來進攻。但對方似乎看穿了他的意圖,留在太谷縣就是不動彈。
田承嗣等待了近一個月,沒想到李崇豹比他還能夠沉得住氣,史思明不斷從幽州發來圣旨催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