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這將領說道:“你既然在此任將,定是對五丁峽到劍閣這一段的山川地理非常熟悉,不如就將功折罪,擔任我軍前軍向導,等到達蜀中之后再論功行賞。”
“卑職甘愿奉命。”
李嗣業轉身登上了五丁關的城樓,遙望遠處萬山疊嶂,他們來時的路途便是山腰間燒毀的棧道遺跡,現在望來仍然心有余悸。遙望谷中只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到這關前來。他不由得感嘆這五丁關之險,果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若是劍南軍守關將士忠于職守訓練有素,他這四萬軍隊定然要被堵在山下,永遠不可能攻得上來。
拿下五丁關后,李嗣業率軍繼續沿著金牛道往南行進,蜀道愈發艱險,但幸好因為要給五丁關提供補給,通往劍閣的棧道都還完整地保留了下來。這說明他當初選擇金牛道的決策是正確的,如果選擇其他道路如荔枝道或米倉道,沿途被損毀的棧道更多。若是選擇西邊的陰平道,那就只能像鄧艾一般從山上滾下去了。
劍閣地形異常險峻,兩邊的山體如刀削斧劈一般筆直挺立,只有中間的道路通向劍門關,關城雖然在這大自然的絕壁中顯得并不巍峨,但城墻蜿蜒起伏皆是依地形而建,無論從哪個方位向城墻仰攻,都要承受山體落差帶來的劣勢,介時果真是望山興嘆了。
李嗣業謹慎地沒有將大軍開至關前,繼續派人裝扮前往偵查,這些人裝作山間的砍柴人靠近城墻,發現城池上各個垛口上都有人戒備,且每兩個時辰進行一次輪換,想要同上次那樣蒙混入關,怕是不可能了。
一名斥候剛要貼近關前,立刻受到了守關兵卒的在城墻上的弓箭驅趕。
斥候們連忙回來向李嗣業通報,這倒讓李嗣業有些犯難,連李白都說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今日所見果然無虛言。
正在他一籌莫展之際,麾下的行軍主簿韋應物進入帳中向他獻策:“主公,卑職昔日陪伴太上皇進入蜀中時,曾經與始州刺史崔寧有過交往,當時他還不過是劍南節度使麾下一個小小的校尉,得到同宗崔圓、崔渙等人的提攜后才節節高升。此人貪財而好色,并非忠義之人。主公何不為他備一份厚禮,由卑職裝扮為商旅前往始州城內,勸說崔寧歸順主公,崔寧一旦歸順,他的弟弟自然會將關城獻出。我們一旦越過劍門關,益州這天府之國就將完全暴露在我們的面前。”
李嗣業斟酌地點了點頭:“若是如你所說,倒是可以一試。”
他率領大軍行進本就攜帶了不少金銀,用來作戰中鼓勵獎賞士卒,如今有不費人命入劍門關的辦法,自然要把禮物準備得厚一些,免得讓崔寧說咱小家子氣。
韋應物帶著禮物上路了,身邊跟著五六名兵卒裝扮成的伙計,各自牽著一匹馬。馬匹的背上表面放些山貨當做遮掩,里面則全是黃金和香料。
他來到劍門關前,受到了守門兵卒的盤查,韋應物主動上繳了過關的錢,又給守門兵卒使了些銀子,才順暢地通過了劍門關。
他們一過劍門關,地勢就變得平緩,道路也四通八達。
韋應物進入始州城內已經是傍晚,遂找了個邸店安歇下來,第二日上午再去刺史府拜訪。該如何說服這位昔日萍水相逢的老熟人,他心中已經有了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