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到長安后,先將傀儡皇帝李繼玄身邊的宦官都換了一通,繼續任命徐賓為中書令、岑參為侍中,并且命令二人著手開始進行秋闈科考,選拔天下人才為用。
科舉開始的同時武舉也在緊鑼密鼓的準備中,自武后開設武舉以來,武舉考試為大唐社稷選拔了許多優秀將領,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郭子儀。李嗣業決定在此基礎上開設長安軍事學院,與國子監地政治地位想等。他將選拔合格的武舉投入學院之中,進行為期限為五年的軍事學習,為軍中培養能征善戰的干才。
軍事學院的山長,他決定請李光弼出山擔任,學員們學習排兵布陣和軍事理論,三年齊滿后可在軍中實習,等實習期滿后可獲得官職,一般為校尉和中郎將,之后再根據戰功和表現擢升。
為了解決節度使權柄過大的問題,李嗣業開始著手進行軍隊的改制,改變二一制為三三制,軍中基本單位為什、隊、旅、團、營、都、軍,一什的人數為十五,三什為一隊,如此類推一軍的人數為一萬兩千多人。節度使不再直接掌管軍隊,而開始負責地方管理,軍使由朝中直接任命。
他將朝廷自上而下設立參謀體系,在中書省和門下省之外設立了參謀臺,任命李光弼為參謀侍中,下屬的參謀成員總共六七人。各邊鎮設立參謀部,治下的軍使調動和地方軍隊將領提拔由參謀部決定,節度使不再參與軍中的事務。
他把所有的規劃通過皇帝的圣旨下達到地方各邊鎮,消息傳出輿論一片嘩然,雍王終于要對邊鎮下手了。河西北庭安西是他的舊有勢力,對于雍王的決議自然是大力支持。河東節度使本來由河東內部將領控制,但經過一系列的運作之后,河東節度使已由阿史那·啜律擔任,河東內部的高層將領也換了一批,對于這件事情也沒有異議。
幽燕節度使如今是李崇豹,由于李嗣業對河北等地的軍隊進行了分化安置,幽燕的所有權力都集中在李崇豹手上,只要兒子沒意見,別的人也不必有什么怨言。
北都幽州留守薛嵩主動找到李崇豹問他:“二公子,主公要削去節度使的兵權,不知你怎么看?”
“我能怎么看?”李崇豹笑道:“削節度使兵權是遲早要做的事情,父親年紀也不小了,他提前這么做,無非是給繼任者掃清障礙,我身為兒子,自然要舉雙手贊成。”
薛嵩嘴角溢出微笑叉手道:“公子能想到主公的心里確實是仁孝,不過,公子剛剛也說了,主公年事已高,還能夠維持多長時間?從現在的形勢來看,繼承他位置的必然是李旭。您半輩子跟著主公南征北戰,到頭來無法繼承大業,難道連兵權也要拱手讓給弟弟嗎?”
李崇豹陷入了思索,薛嵩說得沒錯,先前他還抱著期望認為父親會將大位傳給他,但是經過這么長時間,他只能看著弟弟李旭身處長安坐擁御林軍,能夠留在父親身邊得到諄諄教誨,這讓他的心底產生了強烈的不平衡感。
他心中有些不情愿了,但不知該不該違逆父親,只能求問身邊的薛嵩:“但這是父親的旨意,我如何能夠違背?”
薛嵩給他出主意道:“主公對公子你愛護有加,他削弱節度使兵權,是針對那些外姓將領。你是他的兒子,削弱你也只是向外人表示他一視同仁而已。公子可以向主公進言,表示幽燕可以特殊對待,不必接受軍隊內部的編制改變,也不要派什么參謀部過來。”
李崇豹也許是對眼前的事情看不清楚,竟然聽信了薛嵩的忽悠,給父親李嗣業寫了一封信,表明出自己對削去藩鎮兵權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
收到信的李嗣業十分生氣,他沒想到削去節度使兵權最大的阻力竟然來自自己的兒子,他立刻派人去信,把李崇豹大罵了一通說他不知大體。
李崇豹自然誠惶誠恐,連忙向父親認錯,將亂出餿主意的薛嵩給罵了幾句,又把麾下的兵力經過重組成為了十三個軍,并且將軍隊移交給了長安派來的參謀部。
整個北方如隴右,朔方等鎮都對削去節度使兵權表示接受,李嗣業從長安派去的參謀很好地接收了兵權,只有蜀中的劍南節度使發生了些許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