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朔八年秋,郭子儀在麾下諸多將領的跪地死諫下,終于勉為其難答應他們離開襄陽城。他將守城的重任轉交給了將軍張巡,在城頭上回頭望著這些蠟黃瘦弱的兵卒,不禁喟然嘆氣,老淚縱橫。
張巡建議他帶走郭家軍三千子弟,郭子儀卻要讓長孫全緒帶領兩千余人留下來,兩人爭執不下,聲音也越來越沙啞。
“如今情勢危機,士卒瘦弱,我多給你留下一些人,襄陽城也許能夠多堅守幾日。”
張巡苦笑著搖了搖頭:“這話你是能騙得了自己,還是能騙得了我,城中無糧,將士饑饉,不管留下多少人,都要死無葬身之地,更不能延長城池堅守的時間。令公多帶一些人離開,也能使他們逃出生天。城內留的人足夠守城墻便可,缺糧的壓力也能夠減輕一些。”
他的話只是對心里的一種寬慰,幾百石存糧對于萬人來說,就如一滴露珠之于旱田,不會有任何效果。這些剩下的糧草是敵人總攻城池時,讓將士們的最后上路填飽肚子的。
郭子儀又提出要帶一些百姓離開,但計劃是夜間突圍,張巡擔心他攜帶的隊伍太過龐大而逃跑不脫,便只允許他帶走兩千百姓,兩人因此又發生了分歧。
張巡單膝跪在地上,雙手叉在胸前坦然說道:“令公能帶少量百姓離城,已經是莫大的功德,帶走更多的人只會讓大家都無法脫身。”
郭子儀要離開的計劃只有少數幾個將領知曉,他們讓兵卒們挨家挨戶去找百姓,騙他們說是要組織擔架隊,男女老少皆可。生與死的抉擇就在他們不知情的狀況下發生了。
次日深夜子時,唐軍組織出五千人的部隊向外突圍,為了避免引起敵人注意,所有人都熄滅火把,將瘦弱的馬匹蹄上纏繞破布。瘦骨嶙峋的男人,虛弱的老人手中拄著木杖,娘子們將孩子哄睡著了,裹在襁褓里弓著身子勉強跟得上隊伍。
雍軍為了圍死襄陽城,在城的四面都修建了連營,即使是兩座營地中間的通道,都挖了壕溝布置了拒馬。但由于地形所限,只有城南與護城河連通的漢江和硯山沒有連接營盤。因為江上有兩座橋,雍軍只要將這兩座橋守住,任何人都別想從江面上飛過去。
郭家軍親衛中許多人是本地的將領,對城外的地形非常熟悉,他們給郭子儀的建議是從硯山翻越而過,因為此處在兩座營地的中央,翻過硯山不要過斜對面的兩座橋,而是沿著江岸往下游方向走,雖然路途遠了些,但最后還是能夠到達江城的。
執行這項逃跑計劃唯一的難點便是不能讓雍軍察覺,否則漢江兩岸一馬平川,對方若以鐵騎追擊,五千瘦弱的百姓和饑餓的兵卒便是待宰的羔羊。
為了避免有百姓掉隊,郭子儀特意命人準備了幾條麻繩,讓他們捆在了自己腰上。前方幾個熟悉地形的將官摸索著領著百姓前進,郭子儀騎在馬上,從硯山上回過頭來遙望遠處的襄陽城頭,那城頭上依然燈火閃耀,但過了這幾日之后,這座江淮門戶終將會易手。
他們攀下硯山之后,漢江如泛著青光的緞帶,隊伍沿著江灘緩緩向下游行去。雍軍的巡邏隊突然間路過此處,他們熙熙攘攘的腳步聲驟然停了下來,那一串跳動的火把就在百丈之外的坡上行進。
兵卒們將百姓圍護在中央,手中的長弓緩緩拉開,悄悄凝視著上方。郭子儀俯身在馬背上,用手臂攬住了馬臉,連大氣都不敢出一聲。
人群里一婦人懷里襁褓中的孩子半夜餓醒了,發出了哇哇的哭聲,婦人慌忙掩住孩子的口,然而不遠處那些跳動的火把已經被驚動,朝這邊奔過來大喊出聲:“江邊好多人!”
郭子儀抓起角弓搭上箭矢,率先朝著巡邏馬隊射去,眾人手中的箭矢紛紛拋射,隱約可見有幾個火把掉落在地上抖擻起火星,還有人在坡上滾動,明暗交錯一閃一閃的。
巡邏隊剩下的人慌忙策馬往大營中逃命,其中兩人已經敲起了銅鑼,清脆的鐺鐺聲朝著遠處傳播開去。
郭子儀當即下令道:“已經暴露了,那就點起火把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