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進士是直接可以進入翰林院的。
這件事情可是大有講究的,可不是表面之上的簡單任職,朝廷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非翰林不入內閣”,這也就是說,想要進入內閣,就必須有過在翰林院任職的經歷。
除此之外,翰林院還是天子近臣,經常與皇帝、朝中重臣、皇親國戚打交道,幾年下來積攢的政治資源根本不是尋常外放的官員能夠比擬的,升遷的速度,也同樣不是尋常進士可比的。
一甲進士在進入翰林院之后,一般會經過一段為期三年的任期,在此期間會有翰林院之中經驗豐富者擔任教習,傳授各種知識。
三年期滿后,會在下次會試之前進行考核,如果考核通過,他們到時便可充任翰林院編修、檢討之職。其他的則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等職,也有被外放到地方為官的。
但無論是哪一種,他們畢竟都有著入職“翰林院”這個光鮮的履歷,所以他們的升遷速度較之普通官員來說,可要快上不止一籌的。
這就是一甲進士跟二三甲進士最大區別。
在場的無數人之中,可沒有幾個人敢奢望一甲的位置,只有會試的前十名,才初步的具備了進入一甲的資格。
當然了,這也只是相對來說的,放眼整個雁北王朝,哪怕只是考中二三甲,也都是萬中無一的存在。
至于名落孫山者,雖然還有著舉人的功名,但跟進士比起來,還是有些不夠看的。
有人歡喜有人愁,這件事情對于那些落榜的人來說,可就無異于是一個晴天霹靂了,寒窗苦讀數載,這一次失敗了,他們也就只能再等三年了。
只要他們還有一口氣在,將來一直不中,便能夠一直考下去。
但一般人屢試不第之后,便難免心灰意冷,最后不得不放下心中的執念。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舉人就算是名落孫山,將來不僅能夠衣食無憂,還能夠得到名望。
到了地方之上,舉人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考中舉人,即使是不做官也是一縣名流,幾乎能夠與縣令平起平坐。
考中舉人就已經有了做官的資格,雖然不是一定能夠做官,但由此可見,舉人的身份地位,已經發生了質的轉變。
在榜上的結果公之于眾之后,許多人不禁抱頭痛哭,哀嚎的聲音,絕對要蓋過喜悅的聲音。
畢竟,考中進士的人,也不過寥寥百余人,跟場上的人山人海相比,就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只不過,那些淚流滿面的人,卻是百姓居多,反觀那些落榜的考生,他們的臉上雖然布滿了失望,甚至是失魂落魄,但還是很少有人抱頭痛哭的,畢竟,他們這一次失利,并不等于以后再也沒有進士及第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