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不重要?
不,我仍然堅持,這十分重要。
放在哪一本懸疑驚悚里,每一個橋段的成因,都不可完全拋開動機討論。
我想去找張醫師。
之前,多虧他的福,案件有了突破,進入了下一環。
現在是下午四點十六分,如果我記得沒錯,張醫師正在做今日的最后一場心理咨詢。
一直煩他不好,人家又不是專職的什么顧問。他賺得比我多,我雇不起他。
離開咖啡店之后,我去了一家日料店吃飯。
那是我和劉澤超經常去的地方。我們都愛吃日本料理。
當下的情況,不是我神經大條,只是吃點好的,能夠讓腦神經冷靜下來。
坐定后,那個發福的中年老板,一個勁地問我劉澤超怎么沒來。
我感覺很糟糕,找了個不傷人的借口,就這么離開了。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和劉澤超一樣,神經質得不行。
在便利店吃著盒飯,我思考著關于“動機”,楊萍萍的行為動機。
雖然,我無法解釋她的行為本身,就像顧警官說的,那些違背自然的東西。
但我覺得,不管是正常人,還是鬼怪附體,做事一樣都有“動機”。
這個詞背后的奧義,是遠比我們古老的存在。
接到那位閨蜜的來電,是在我吃完盒飯,還沒離開便利店的時候。
我正在把盒飯殘羹往旁邊的垃圾桶里倒,手機振動起來,我突然緊張,動作幅度變大,差點打翻垃圾桶。
在店里其他人的注視下,我走出去接電話——我以為是劉澤超的電話,所以才搞得這么大動靜。
“喬姍。”閨蜜的語氣有些不自然。
嗯,她就是我的高中摯友,劉澤超工作醫院的那個護士。
她問我劉澤超去哪里了,為什么電話一整天都打不通。“他不會又失蹤了吧?
“你找他有什么事?”
“他托我調出一場手術的備案。”閨蜜告訴我,“我想給他來著,電話就打不通了。”
“什么手術的備案?”我問。
“一場腫瘤切除手術,去年的。”對方坦誠。
“說實話,這屬于**,若是沒有正當用途,是不能隨便調取的。我跟主任的關系比較好,劉醫生他就、拜托我想想辦法……”
“什么時候的事?他是什么時候拜托你的?”
“兩天前。我跟主任的關系是比較好,但這種事,還是要費點時間。”
那是他離開我的第一天,我惶惶地想。
“喬姍?”
“發給我好嗎?”
“發給你?”
“是的,小玲,真是拜托了。現在劉澤超下落不明,實話實說,可能會有危險。我得知道他失蹤前都在干些什么!”
“危險?”小玲有些怕了,“那我,現在就發給你?”
掛掉電話,我馬上就收到了那份備案文件,在微信的聊天框里。
我深吸一口氣,打開文件。
三分鐘后,我給顧警官撥去了電話。
“干什么?”顧警官說,“有點忙這里,如果不是要緊的……”
“他知道了,劉澤超知道。”
“知道什么?”
“知道了楊萍萍的事,而且……”我回想著那份文件的內容,“他兩天前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