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匯集團”資方提供全套設備、負責培訓工人,給二十萬美金現匯,配備三輛豐田皇冠轎車,總股本合計三百萬美金,占股百分之六十。
食品公司、縣政府、輕工業公司等等提供地皮、建設廠房、辦公樓,并且出資五百萬人民幣,占股百分之四十。
把配備進口轎車也算作投資的一部分,完全是為了用足國家給的優惠條件,也是因為進口轎車的稅費太高。
三水縣在大發展,對于小汽車的需求與日俱增,多三輛黑牌照的進口車用于接待當然皆大歡喜。
“三匯集團”留一輛自用,還有兩輛可以有償借用給其他單位裝門面。
外事接待時借進口車已經是套路,算不上是**,“華美風”的進口車就經常被縣里借用。
現在的三水縣談合資更加不介意是否控股,因為三年前合資的“陽光集團”就是資方控股。
當時上面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應該是本著看看“陽光集團”的發展再做定論的想法。
因此每一次市里、省里的領導來都要看看“陽光集團”的現狀,聽聽錢愛國這個掛職總經理、董事的匯報。
事實證明合資企業不會因為資方占股比例的多少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該交的稅費少不了,該賺的利潤不會放棄,給工人的報酬、福利達到普通國營單位的雙倍以上。
導致國營單位的工人想方設法往合資企業調動,造成了國營單位的人才、技術工、熟練工快速流失。
人才、技術工、熟練工不僅僅是流入“陽光集團”,“華美風”收下的熟練工更加多,已經超過兩千人。
三水縣的領導態度明確,允許職工攀高枝,并且把前來訴苦的國營單位的廠長、經理罵得狗血噴頭。
為什么?不一直說資本家從頭到腳都滴著骯臟的血么?人家發給工人雙倍還多的工資、福利,你們就不能捫心自問?
這些國營單位的當家人被強詞奪理了,心里苦啊!
為何?流失的都是好工人、熟練工,在原來的廠子里是主要勞動力,他們一個人創造出的效益要養五個人以上。
資本家只需要發兩倍多的工資挖了墻角,其實賺大發了。
可是這東西不好拿到臺面上針鋒相對。因為理由說不通,憑什么人家好好干活的一個工人要養活五個?
你們這些廠長、經理干什么吃的,為什么不進行改革裁汰冗員?
這就是八十年代初、中期國營、集體單位普遍存在的現象。
企業辦社會,不堪重負,一個一二百人的廠子居然能弄醫務室配兩個廠醫、弄個托兒所養三五個保育員。
一個小單位出現兩三個得大病的,整個單位都得被拖得病入膏肓。
經歷了八十年代末期企業紛紛倒閉的陣痛,九十年代初國家才下了狠心改革社會保障制度,開始了對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嘗試。
三水縣“敢為天下先”不是停留在口頭上,是真刀真槍搞改革,堅決不保護落后,讓強者更強,不惜讓弱者倒閉。
親眼看到“陽光集團”良好地發展,銷售過億,職工達到一千五百多,省里的態度逐漸明朗,已經不提及是否控股。
有激進的省領導甚至于提出,人家只要肯來,全資也可以接受。
但這僅僅是默許,可以嘗試,不可能形成紅頭文件下發各縣、市,該摸著石頭過河,還得摸。
因此秦淑潔這一次的效率非常高,沒有把時間花在談判桌上磨牙,第二天下午就草簽了合作意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