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嘛才投八十萬?黃道舟的稿費都已經到手了五百萬。
三水縣是個小地方,搞房地產開發其實沒啥大意思,有錢何不如拿去滬城囤房子?
黃進的工程接得越多,接收到抵工程款的房子越多。
黃瀚家拿出現錢買下這些房產用于租賃,黃進的“自強建筑公司”才周轉得開。
因此“風牌專賣店”和“事竟成飯店”的盈利除了用于擴張,其余的有一大半轉化成了滬城、杭城的房產。
張禹根如今是包租公,手底下有二十幾個人,其中有俞獨膀兒和幾個殘疾人。
他們負責管理這些房產、收租。
改革開放初期,搞建筑的事故率比較高,死亡、傷殘免不了。
“自強建筑公司”的工地也會出現事故,賠錢、善后的工作必須有。
丟了一只手的殘疾人肯定不能干建筑工,干收租的活兒當然能夠勝任。
給死于事故的建筑工家屬安排一個旱澇保收的工作必須有,來張禹根這里管理房產,這工作是個人就能干,而且能夠干得長久。
投資房地產必須立足于大城市,建房子沒有囤房子賺,黃瀚當然比誰都清楚。
他之所以讓三水縣早早地把房地產開發搞出來,真的不是為了牟取暴利。
而是為了三水縣更快更好地發展,也是為了讓出資的干部和群眾增收。
因為房地產開發元年開始的兩三年,房價相當搞笑,首都、滬城、杭城、省城普通商品房價格僅僅是四百到五百多一個平方。
這價格跟如三水縣這樣的縣城相比較,連一倍都不足,二十年后呢?少說點也得五六倍呀!
黃瀚清清楚楚記得,二零零七年,三水縣市中心的房價兩千六百塊,杭城西湖區商品房的均價接近兩萬。
一九八七年手里有錢,準備投房地產,該往哪兒投?只要不是傻子,都應該選擇一線城市。
黃瀚沒忘了實驗中學、實驗小學的老師、校長,第二天排練時就做了一番宣傳。
他鼓動老師們把家里的錢都湊出來參股,要求他們不惜借親朋好友的錢,萬萬不能把錢拿去買大彩電。
這個時代的絕大多數人都在干傻事。
這時一臺日本進口的二十一英寸彩電價格三四千,價值都趕上十幾個平方的房子了,在首都、滬城這些錢也值七八個平方。
黃瀚好心好意勸老師們,家用電器以后會越來越先進,價格會越來越便宜。
把原本準備買彩電、冰箱、洗衣機、收錄機改善生活的錢省下來入股。
話說得很滿,簡直是拍胸脯保證,入股的收益肯定遠大于銀行利息。
其他人黃瀚不管,他可以給所有的老師和校長吃定心丸。
入股收益達不到超過銀行利息的預期,實驗小學、中學的老師、校長們,有一個算一個,黃瀚包賠損失!
如果入股后反悔了,不要緊,原價轉讓給黃瀚,利息按照銀行一年期的存款利息,有幾個月算幾個月。
但是有先決條件,只有實驗中學和實驗小學的老師能夠享受這個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