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事實,此時還沒有進行工資改革,沒有事業編跟企業編的巨大差距。
中國老師的工資太低了,跟普通工人差不離。
三水市還好些,八八年一個工齡二十年的中學老師都拿不足一百五十塊,全國平均工資應該是一百塊差不多。
看來安俊祥已經了解到三水市的平均收入,他就是覺得大陸的人工便宜得令人發指,才決定投資法蘭廠。
他的計劃不是獨資,而是準備采購設備來合資。
買幾臺空氣錘、幾臺數控車床、十幾臺普通車床,就可以合資開辦一家擁有一百多工人的法蘭加工廠。
他有不少同事退役后在政府部門工作,做生意、做工程的不少,他有路子銷售法蘭。
以后這個合資法蘭廠的主要業務就是給臺灣的企業加工英標、美標法蘭,這個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節約的工資就是利潤。
這個行業有個好處,交貨周期長,絕大多數法蘭都有標準,用不著設計圖紙,有現成的圖紙和參數。
用于大工程的法蘭在工程圖紙敲定后就可以統計出規格和數量,而往往一個大工程的周期都是一兩年甚至于更多。
臺灣用戶在大陸訂貨完全來得及。
資本的本質就是逐利,只要質量符合標準,價格低,就不愁沒有訂單。
黃瀚也懂這玩意兒,因為原本軌跡的三水市就有三家臺灣人投資的法蘭廠,三水市的個體法蘭廠也很多。
安俊祥提前五六年在三水市辦一家法蘭廠,再有黃瀚幫忙決策,沒有一絲失敗的可能性。
但是這一行不存在暴利,其實是賺辛苦錢,早期利潤蠻大,那是因為有臺灣工人、大陸工人之間的巨大工資差可以賺。
鍛造車間的工人苦的很,這樣的工種在發達國家包括臺灣地區都是高薪。
而中國鍛工的工資拿其他工種相比較僅僅是多了幾項補助費而已,還有個享受提前五年退休的好處。
用大陸工人能夠節約的成本,減去多出的運費和臺灣方面的關稅,還能保持很高的價差。
這就是改革開放剛剛開始時,太多勞動密集型的粗加工企業往大陸轉移的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是大陸擁有大量紀律性一流,不怕苦、不怕累、有責任心的勞動力。
八十年代末的人都傾向于辦廠,少有人知道還可以辦學。
出國熱方興未艾,最熱的國家是以美國、澳大利亞為首的一些英語國家,需要惡補英語的中國青年何其多也。
邱老師的兒子和兒媳都是教授英語的專業人才,為什么不考慮私人辦學?
【領紅包】現金or點幣紅包已經發放到你的賬戶!微信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領取!
當下的國內沒聽說過有私人辦學。
《中國合伙人》的原型在八十年代末就是因為私自辦學,影響了教學秩序被處分。
一直到九三年,人家才辦起了針對出國熱誕生,以出國考試培訓、口語、基礎英語培訓等等為主的學校。
人家創業有難度,不表示能夠難得住黃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