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遵旨!”
從長安到梁州漢中的距離并不是太遠,只是因為道路難行,再加上趙俊生此次帶的隊伍規模也不小,每天最多只能走六十里,遇到山路和峽谷,每天只能走四五十里,足足走了十二天才抵達漢中。
在這年頭,沒有工業化大型機器開鑿,想要依靠人力從長安修一條通往漢中的寬敞大道根本就做不到。
魯爽其實也只比趙俊生早到梁州十幾天,不過他在這十幾天的時間里已經控制了梁州各地駐軍,趙俊生抵達漢中境內之后,他一面加派兵馬控制巴蜀流民進入漢中速度,以免陡然大量流民進入漢中給安全帶來隱患,特別是在皇帝到來這個時期非常敏感;另一方面在漢中城內增加巡邏力度和崗哨,命城內衙門所有郡兵、縣兵都處在待命狀態,衙門的捕快和衙役們也都全部動員起來,上街巡查,震懾屑小之輩。
此時的漢中城就是南鄭城,是縣、郡、州三級官衙同城辦公,在南鄭城內州一級的官衙可不止刺史府,還有都督府。
此時的刺史并不像隋唐時期那樣同時擁有軍政等大權,只擁有監察權,檢核問事。在大乾王朝,各州刺史名義上隸屬于御史臺,實際上擁有單獨向皇帝上奏的權力。
都督府統轄一州軍務,節制境內鎮戍軍和郡兵、縣兵,軍費、軍械裝備、軍服、鞋襪由朝廷兵部統一調撥,所需軍糧和其他物資由都督府自行向民間采購。
梁州境內的駐軍并不多,即便算上郡兵、縣兵滿打滿算也不滿八千,但漢中盆地通往外界的各條通道地形復雜,道路難行,因此只要守住重要關口,不懈怠,不放松警惕,這些兵力也不算少。
在南鄭城外,魯爽與漢中太守、梁州刺史、南鄭縣令等一干官吏翹首以盼終于把趙俊生及隨行護衛大軍等到了。
“臣等恭迎陛下!”
趙俊生跳下馬,走到跪了一地的眾官吏面前,抬手道:“平身吧!”
“謝陛下!”
趙俊生問道:“你們給朕準備的下榻之處在哪里啊?”
按照一貫原則,皇帝每到一地要建有專門的行宮,但漢中這里剛剛涌入大量巴蜀流民,實在不宜把行宮建在城外,為了給皇帝定下下榻的位置,在南鄭城的各級官吏們吵了整整一個上午,最后還是魯爽力排眾議,把行宮設在城內,征用了城內最大的一幢宅子。
眾官吏都看向魯爽,魯爽躬身抱拳道:“回陛下,因距離南鄭城不遠的定軍山下安置了大量的巴蜀流民,臣等考慮到把行宮設在城外實在不太安全,也增加了護衛將士們的壓力,所以臣擅自做主把行宮設在城內,征用了城內最大的一幢宅子,還請陛下安心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