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業的人頭被劉彧下令進行防腐處理之后用錦盒裝起來,并派人使臣攜帶送往長安。
九月二十八,劉宋使臣王道隆帶隊出使乾國,抵達長安。
趙俊生早收到了南朝劉宋方面的消息,湘東王劉彧發動政變殺死劉子業奪取皇位,改元泰始,而這次宋使王道隆帶來的就是劉子業的人頭。
趙俊生召集群臣在紫宸殿接見宋使王道隆。
“諸卿,南朝發生的事情你們都知道了,王道隆這次帶來了劉子業的人頭,企圖以劉子業的人頭平息朕的怒火,你們說說朕應該怎么做?”
大臣盧玄站出來行禮道:“陛下,南朝這么做的確足夠給我朝在使臣宋孟康被殺一事上作出交代了,如果我朝依舊出兵,只怕得不到百姓們的支持,而這樣也會徹底激怒劉宋朝野,使得他們放棄爭斗而同心協力對抗我朝大軍,臣建議放棄這次出兵計劃,下令召回已經出發的各路兵馬!”
東方辰立即站出來說:“陛下,對于酈公之言,老臣不敢茍同!如今我朝各地兵馬都在向廬江方向集結,動用的人力物力已經不計其數,若此時下令收兵,不但損失大得不可估量,而且還會損失朝廷和陛下的威信,現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這一仗不打也得打了!”
趙俊生皺起了眉頭,盧玄說得沒錯,東方辰說的也有很有道理,這仗到底打還是不打?若不打了,這就要把各路大軍調回來,軍令豈可兒戲,如此下令必定讓將士們不滿。
但如果出兵,大乾已經沒有足夠的理由,劉宋把皇帝的人頭都送過來了,這實際上對劉宋已經是奇恥大辱,如果此時乾國還不依不饒,咄咄逼人,只怕真的會激起劉宋舉**民的同仇敵愾之心。
趙俊生看向裴進問道:“裴尚書,你是什么意見?”
裴進站出來說:“陛下,千算萬算,我等就是沒有想到劉彧會這個時候奪取砍了劉子業的腦袋送過來,我國使臣宋孟康被殺一事說到底還是劉子業當政時候的事情,現在是劉彧當政,他都把劉子業的人頭送來了,宋孟康被殺一事也算是有一個交代,此時我朝若決意出兵,只怕會遇到強大的阻力,臣建議暫且停止渡江進攻的計劃!”
“劉彧初登大寶,他之所以能坐穩皇位是因為他得到了他的兄弟們的支持,但劉子業的兄弟們可不會答應,按照他們的想法,劉子業死了,無論如何皇位也應該由他們兄弟來做坐,與劉彧這個皇叔何干?若臣所料不差,只要我朝停止出兵計劃,劉子業的兄弟宗王們一定會強烈反對劉彧,他們雙方肯定會打起來,只要他們打起來,那時候就是我朝趁他們內亂出兵的時機!”
趙俊生想了想,裴進說得頗有道理,他皺眉道:“裴公所言不無道理,但是我軍各路人馬已經出發,糧草都已經陸續起運,這個時候下令撤回沒有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只怕不成!”
裴進說道:“陛下勿憂,陛下下旨從各地調兵時并未說明是要攻打劉宋,只是命他們遷往廬江集結,臣以為可以不必調回各路人馬,再傳一道指令,讓他們前往就近的城池,在城外就地扎營進行操練,一邊操練一邊等待新的命令,咱們把這次調兵稱為秋操,算作長途拉練的一種,糧草物資也隨軍運過去!”
趙俊生聽完拍手笑道:“善!這樣做既能應付南朝方面,又能隨時出兵南下,只不過多耗費一些糧草而已,就這么辦吧!對了,南朝使臣王道隆來了沒有?”
殿外太監走進來稟報:“回陛下,南朝使臣王道隆已到宮門外,等著陛下宣召!”
“宣!”
太監當即走到殿外大喊:“宣南朝宋國使臣王道隆覲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