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賢在經過幾分鐘的解釋和比劃后,這些大猩猩終于戰勝了對水的恐懼,并且嬉鬧了起來。
眼見水在慢慢上升,李小賢告訴這些猩猩,不要玩了,好上去了。
在挖井的時候,李小賢在井壁上設計出了臺階,方便以后的打水。
現在井已經挖好,水這方面的問題也是解決了。
下一步,是要搭建窯爐的框架。
搭建框架需要用到大量的木材,李小賢見大家因為挖井費了不少力氣,身體身體已到了極限,就先休息一會兒。
此時離正午還有一個多小時,足夠有時間休息,然后吃飽肚子,再去砍伐樹木也不遲。
下午,大猩猩們在飽餐一頓后,李小賢和另外三頭雄猩猩拎著利爪,漫步在鐵杉樹群中。
原本,用框架竹子是首選,可附近沒有竹林,盡是些鐵杉樹,所以只能用這種木材了。
搭建框架其實也沒有什么特殊要求,用小樹枝就可以,這樣搭建起來省力。
李小賢認為自己的木匠手藝還可以,雖然上大學之后就沒有碰過,但只要給他工具和時間,一定能夠做出漂亮的工藝品出來。
砍伐樹木比挖井要來的輕松,雄猩猩負責砍伐,母猩猩則抱著砍下來的樹枝抱回。
在砍伐樹木期間,李小賢也不忘教這些大猩猩學習猩猩語。
一來二去,搭建所需的木材很快就搜集完畢,用做繩子的藤條也是整捆整捆的放在地上。
如今,搭建窯爐的材料都已備齊,就等開工了。
這些大猩猩一開始還不知道李小賢要干嘛,后續干活的時候,通過學習了解到,原來是要蓋房子。
蓋房子對大猩猩來說,簡單不過,但經過李小賢講述,大猩猩們驚呆了。
通過李小賢在地上畫的草圖,大猩猩們議論紛紛,用蹩腳的猩猩語說道:“住…大房子…舒服。”
每個猩猩眼神中充滿著期望,不過看著李小賢忙碌的樣子,不由感到十分內疚。
因為它們只懂得用草葉鋪成的窩,李小賢所要建造的它們一點也不會。
李小賢沒有怪它們的意思,之前已經幫了大忙,接下來就全靠自己。
如今,材料備齊,還多出這么多的粘土,剛好可以用粘土制造陶器來盛水用,或者做其他東西。
陶器的制作說簡單很簡單,所難也很難,這里頭有大學問。
其制作工藝分很多個步驟,要想做的美觀即使用,肯定要下一番的功夫和心思。
現在對李小賢來說,實用就行,也不要什么美觀,這又不是參加什么工藝展,不需要考慮那么多。
關鍵他又不精通,怎么簡單就怎么來。
這是李小賢第一次制作陶器,沒覺得有難度。
準備好泥土,就像小時候捏橡皮泥一樣,先是往粘土上灑一些骨骼攆成的粉,然后輕揉慢捏。
灑骨粉的主要作用是預防燒制的時候,陶胚發生斷裂。
揉啊揉,捏啊捏,沒花幾分鐘就捏成了一個罐子的形狀。
雖然圓不圓,正不正的,但至少是成功了。
他小心翼翼的把做好的陶胚放在陽光下晾曬,主要把胚表面的水分曬干,加快成型。
熱帶的太陽溫度都挺高的,沒過多久,陶胚上便沒有了水分。
由于是第一次制作陶器,李小賢相當的專注。
他十分注重細節,雖然現在的制作陶器的工藝流程是最簡單的,但也不能有一點細節上的疏忽。
制造陶器最后一步便是,煅燒。
通常情況下,煅燒陶器的溫度需要1000~1200度,在這種溫度下,陶器的硬度高,成品率也高。
以李小賢所知,柴火的燃燒溫度不超過800度,遠遠大不到完美的煅燒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