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煅燒陶器之前,李小賢從新搭建了一個火堆。
把所需的柴放在一邊,然后拿出幾疊,圍成一個圈,當然這面積也是經過計算。
在柴圈中央留有空間,是放陶胚煅燒所用。
一切準備就緒,李小賢輕手輕腳的把曬干的陶胚置于柴圈中央,然后在陶胚周圍鋪滿木炭。
接下來,召集大猩猩過來,各自按照原先計算出的方位站好,等火燒旺了再扇風。
這煅燒也是有學問,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
陶器的工藝,對李小賢不來說是很精通。
就以前在一本雜志上偶爾有翻閱到過,覺得那些陶器工藝品很美,就稍微多看幾眼。
他了解到最后一步的煅燒很重要,能不能成功,就看這一步,所以他才會大動干戈。
他可不想第一次做陶器就失敗。
俗話說,失敗乃成功的媽媽。
可對李小賢來說,特別討厭‘失敗’這個詞。
這也不單單是他,幾乎所有人都不怎么喜歡‘失敗’。
如果一次性能夠成功,不是很好嗎?
…
其實陶器的煅燒跟做菜是一個道理,需要控制好火候,什么時候用小火,什么時候用大火,都是有講究。
如果一直用小火,那炒出來的菜就不夠入味,不好吃了。
如果一直用大火,那菜就立馬焦了,就不能吃了。
李小賢是第一次制作陶器,也是不懂那些火候時間的掌控。
這里挖出來的粘土,整體是比較偏白,李小賢回憶起那本陶器雜質上的介紹,推測應該屬于高嶺土。
像古時候,那些白陶就是由高嶺土制作而成。
所以,他就去觀察火堆中,陶胚的顏色。
以顏色來控制火焰溫度。
他其實心里也沒有底,但還是覺得自己這個辦法可行,一定可以成功。
時間嘀嗒嘀嗒走過。
李小賢的目光一直放在火堆中的陶胚。
當他看到陶胚表面的顏色成橙紅色時,他立刻喊到:“扇風!”
周圍的大猩猩聽后,立馬拿起芭蕉扇。
“一二一,一二一…”李小賢發出口令,開始動手扇了起來。
大猩猩們根據之前訓練的,按照李小賢口喊的節拍,動作統一,幅度統一,有序的扇起風來。
“一二一,一二一…”
燒制陶器很漫長,至少需要4個小時。
這群大猩猩們能吃苦,不怕累,從來也沒有停下扇風的動作,這讓李小賢很似感動。
四個多小時過去。
“停!”
李小賢大喊一聲,停下手上的動作,其他大猩猩也立刻停下。
此時火堆里面,只剩下木炭和零星的火光。
李小賢取了一些草木灰,灑在上面,把火堆蓋上。
至此,陶器的煅燒算是結束。
接下來,只要等待火堆里面,溫度降下,取出陶器就可以了。
陶器能否成功,李小賢到現在其實還是沒有底,但肯定是希望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