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太子殿下。”魏勇拜道。
“快快起來。”趙桓扶起,安慰道:“連日奔波在外,實在辛苦了。”
本來還在窗外看雨發呆,聽得魏勇從西北回來了,趙桓立刻接見。
魏勇出外不為別的,正是為了去搜尋此時聲名未起的英才。
韓世忠、楊沂中、劉锜、吳玠、吳璘……等人。
想想都流口水。
吞下口水,趙桓問道:“此去,可是順利?”
“臣無能,有負殿下重托。”魏勇拜道。
聽這話,趙桓有些傻眼。
出去一個多月,總不至于一無所獲罷?
“臣按圖索驥,先去其家鄉尋韓世忠,然其父母早亡,尚未娶親,因此未曾探得下落。
其后,又往延安府經略使司查探,知其所屬,然其部在往邊境移動,未知具體方位。
臣仔細查閱殿下賜下方略,并無跡可尋,逗留五天后,不得不啟程往別處去。”
所謂方略,乃是趙桓根據記憶,寫出的韓世忠的傳記。
其全文如下:韓世忠,延安人,字良臣,現年二十九歲。
其出身普通農家,自幼喜武,少年時膂力過人,性憨直善良,喜行俠仗義,不慕功名。
十七時,鄉人言好男兒當沙場立功,韓世忠深以為然,遂入邊軍。
入伍后因功升隊長,年雖小,然作戰勇敢,處事公正,眾皆信服。
崇寧四年,西夏入寇,郡調兵捍御,世忠在遣中。
至銀州,夏人以城固守,久攻不破,諸軍喪氣,其獨攀關城,殺敵將擲首于外,諸軍士氣大震,乘夏人驚懼時殺入。
既而黨項人以重兵圍攻蒿平嶺,世忠率精銳鏖戰,多次擊退。
俄復出間道,世忠獨部敢死士珠死斗,敵少卻,顧一騎士銳甚,問俘者,曰:監軍駙馬兀移也?躍馬斬之,敵眾大潰。
經略司上其功,童貫董邊事,疑有所增飾,止補一資,眾弗平。
從劉延慶筑天降山砦,為敵所據,世忠夜登城斬二級,割護城氈以獻。繼遇敵佛口砦,又斬數級,始補進義副尉。至藏底河,斬三級,轉進勇副尉。
不是不想寫的更加詳細,而是確實沒有。
不過,以此追尋韓世忠的下落足夠了。
趙桓仔細詢問過程,確實如此。
勇冠三軍者,只要往軍中打探定有收獲,只是不巧軍隊移動中,實在無可奈何。
沒找到韓世忠,趙桓有些失望。
不過,他遲早回到太子碗里來的,不是么?
“其他人如何?”趙桓問道。
“未曾找到楊沂中下落。”魏勇垂頭喪氣道。
相比于韓世忠,現年十六歲的楊存中才是籍籍無名,找不到才是正常。
畢竟,趙桓給的信息也很簡單。
楊存中字正甫,代州崞縣人,身材魁梧,性情沉鷙,少時機敏,背書數百言,力氣超人。嫻習孫武、吳起兵法,善于騎射。
這么點信息,可能還有夸大其詞處,打聽不到實在正常。
因為當初沒抱太大希望,此時自然不會太過失望。
道了聲無妨,趙桓又問道:“劉锜如何!”
“哼!”魏勇突然浮起怒氣,恨聲道:“劉仲武那廝自以為有高俅做靠山,直不把東宮看在眼里,居然閉門不出,拒接拜帖,實在跋扈的很。”
“果有此事?”趙桓皺眉問道。